儿童眼病知识问答第三部分nbsp
一、什么是正位眼?
正位眼就是不使用融合反射也不出现眼位偏斜。笼统的谈,就是眼球不斜位。正位眼也不意味着其他反射完全不参与,绝对的正位眼严格说来是不存在的。
正位眼在统计学上占大多数的,就是说大部分眼睛位置是正常的。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所说的正位眼,在实际上通过检查并不是正位的。甚至有些人把小儿的轻度斜视也称为正位眼,认为自己的孩子眼睛无病,医生说出孩子眼睛有病时都感到很惊讶。因为不通过检查是很难发现的。所以提醒家长们为了孩子的眼睛更明亮,一定要定期检查,注意眼睛保健。
正位眼与正视眼又不一样。粗略的说,没有屈光不正的眼睛成为正视眼,也就是说双眼无远视,近视,散光等眼病。
二、什么是斜视眼?
斜视,一般人称之为斜眼,顾名思义,就是眼球位置不正。
根据两眼球的位置关系,斜视可分为外斜、内斜、上斜、下斜等等。还可分为恒定性斜视(即任何时候都斜)、双眼交替性斜视(当右眼注视时左眼斜,左眼注视时右眼斜)、间歇性斜视(有时斜,有时不斜)等多种类型。
三、发生斜视的原因是什么?
斜视从病因上分为共同性斜视及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的眼外肌和支配神经都无病变,它是由于脑的高级神经反射活动和眼的调节,融合功能异常所致。除此之外,还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上常见到一家几代均患斜视,或兄弟姐妹同患斜视。遗传方式,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的显性或隐性遗传。后者是由于支配眼外肌的神经核、神经及眼外肌本身的损伤或病变所引起的一条或多条眼外肌的运动功能障碍。除先天性的以外,还有某些疾病可能引起斜视,常见的有颅内肿瘤、炎症、创伤、糖尿病以及眼眶炎症等。例如有些颅内肿瘤的病人由于肿瘤损害了支配某一条或多条眼外肌的神经或神经核,使这些肌肉收缩无力,破坏了原来的平衡,表现出斜视、复视。这种病人如果仅着眼于眼睛的病变,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四、小儿斜视分几种类型?
斜视的种类很多,只能概括叙述一下。
1、隐斜视,是指平时双眼单视时,看不出眼位的偏斜,只有通过特殊方法检查时才能发现。隐斜有内、外、上、下隐斜,旋转隐斜等。隐斜可引起视疲劳。
2、共同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是由于远视而运用调节所形成的斜视,是可以用眼镜矫正而达到治愈的唯一斜视类型,不可以手术治疗。
(2)部分调节性内斜:除引起调节性内斜的病因外,还有其他因素,且斜视角不稳定。眼镜可矫正部分斜视,残余内斜靠手术治疗。
(3)非调节性内斜视:形成与眼解剖因素有关。必须早期手术,才有希望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3、共同性外斜视:
(1)原发性(间歇性、恒定性)。
(2)继发性(知觉性、继发性)。
4、麻痹性斜视:最常见的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斜颈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早期手术可治愈。
5、特殊类型的斜视。
五、有假性斜视吗?
在就诊的患儿中确实有少数小儿不是真正的斜视而是假性斜视。出现假性斜视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1、婴儿间歇性内斜视:生后4个月内,由于练习集合功能而
出现间歇性内斜视。4—6月后,当开始出现调节时,内斜可自行消失。
2、内眦赘皮患儿,由于鼻根部皮肤宽而扁平或内眦赘皮(即内眼角处皮肤过长)常常过多的遮盖鼻侧巩膜,造成假性内斜视,实质眼球并不偏斜。随年龄增长,其外观会逐渐改善。
3、是由于两侧眼眶距离过宽或过窄,或两侧瞳孔距离过大或过小,可造成假性外斜视或假性内斜视。但用角膜反光点检查,可以区别。还有其他原因亦能造成假性斜视。
六、何谓隐斜视?有那些症状?
隐斜是一种潜在的眼位偏斜。简单说是指双眼同时注视时,看不出眼位偏斜,只有通过特殊检查时,才能发现。严格地说,隐斜是一种症象,而不是单独的疾病。与隐斜相对应的是正位眼。绝对的正位眼是不存在的,但从生理学意义来讲绝大数人的眼位是属于正位眼范畴的。
隐斜有哪些临床症状呢?
隐斜视在临床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眼部症状,有很少人没有症状。
可以总结如下几方面:
1、头痛或眼酸痛。常出现于长时间用眼以后,如做细工、近工、阅读或看球赛、电视等。
2、改变注视点困难。如在注视近物后,抬头看远物时发现视物模糊,在注视远物后改为看近物时也是同样。
3、在较强光下畏光,患者喜挂窗帘,戴变色眼镜,闭起一眼后觉得舒适。
4、字迹模糊或阅读时串行,开始尚能坚持,但时间久了,则由于头疼被迫停止工作,交替闭起。一眼症状好些。
5、间歇性复视:当双眼疲劳时,就出现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双眼疲劳缓解后,复视现象消失,所以称间歇性复视。
6、间歇性斜视,视物时间长久,他人可发现斜视。但随着注视时间的缩短而斜视消失。
7、立体感缺乏使患者不能从事驾驶、高空作业或精细作业。
8、出现神经反射症状:如恶心、呕吐、结膜充血、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七、隐斜视可以治疗吗?
隐斜视根据眼球位置的关系,有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下隐斜等。还可以有恒定性隐斜(即任何时候都斜),双眼交替性隐斜,间歇性隐斜(有时斜,有时不出现斜)等。以上各类型隐斜视,成因不一,治疗方法亦不同。实际上治疗很复杂。所以不作全面介绍,仅就内隐斜的治疗问题,简单说明。
1、首先应当散瞳作屈光检查,在睫状肌麻痹剂的作用下,用检影法测定屈光。但对中、老年人不必做睫状肌麻痹。给隐斜患者戴一副合适的眼镜。
2、除掉内隐斜产生的一些因素,如内隐斜与工作过于紧张、疲劳有关,就可以适当调剂一下。又如与饮酒、喝浓茶、咖啡或吸烟有关,这样就可以严格控制。
3、内隐斜与心理紧张有关,应该向患者解释隐斜发生的原因,自己应该学会主动地缓解神经紧张,解除心理上的压力。
4、做同视机训练;但内隐斜不如外隐斜效果好。
5、一般治疗措施无效时,可采用手术矫正。以下三种情况的内隐斜对手术的反应均较满意。①远近距离均为内隐斜,从未形成内斜。②患者在神经过度紧张时,可以表现为内斜视。
③在近距离为显斜,远距离为隐斜。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做内直
肌后退手术,但要慎重。在反复检查患眼,确定诊断以后,方可
采取手术治疗。
八、何谓调节性内斜视?可以治疗吗?
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远视度过高,运用调节所形成的斜视。
是可以用眼镜矫正而达到治愈的唯一斜视类型。
调节性内斜视常于2周岁左右发病,即调节与辐辏反射建立之后才表现出来。斜视初期为间歇性,有时出现,有时消失,看近物体时斜视度明显,但斜视角不稳定为其特征。
除戴镜外,尚需做弱视训练及同视机训练。多数患儿,在三个疗程后斜视角均有明显改变。
九、小儿有隔日斜视吗?
在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确实有隔日斜视的患儿,本病因不明。隔日斜视或称周期性内斜视,为正常视网膜对应内斜视的特殊类型。多在3周岁内发病,斜视多以有规律的隔日出现一次。这种情况达数月到数年后而移行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视。常见幼儿,成人少见。发病较突然,两眼视机能良好。在不斜视日眼位正位或轻度内隐斜。斜视曰眼位可内斜40°—45°。且有自觉复视。
这样的病例,可以手术治疗,一般做内直肌后徙术,可以治愈。
十、何谓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简单的说,就是眼外肌运动正常,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正常,斜视角在各方向都相等。一般情况下,一眼出现恒定性斜视,但也有两眼交替偏斜,称交替性斜视。在发病早期可能出现复视,但很快消失。
共同性斜视又分为共同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内斜视。
(一)共同性内斜视:
常见的是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远视过度运用调节所形成的斜视。是可以用眼镜矫正达到治愈的唯一斜视类型。
(二)共同性外斜视:
这种外斜视早期多无症状,逐渐发展出现看近方物体时双眼不适感增加,阅读时出现视力疲劳,有的出现畏光,夏季在户外往往喜闭一眼视物。小儿在精神不集中往远处看时,有一眼往外跑(外斜)。
十一、何谓麻痹性斜视?有哪些症状?
粗略的说麻痹就是瘫痪。麻痹性斜视就是由于眼外肌不全或完全麻痹所致。有的患者是一条肌肉麻痹,有的是多条肌肉麻痹。其病因很复杂,简单说有以下几种:1、先天性因素:如出生时产钳损伤,母体内发育异常等。2、后天性因素:多为急性发病,如外伤,头部外伤,颅底骨折等。急性感染、炎症、大脑炎、白喉、肿瘤、糖尿病、脑血栓、海绵窦病变,眶蜂窝组织炎等。3、眼肌麻痹有哪些症状?①后天性麻痹多为急性,立即出现复视。同时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②、先天性或幼年早期发生的部分麻痹,由于有代偿头位(歪脖)和健全融合机能,一般多为无症状,偶有发生复视(一个物体看成二个物体)。
十二、斜视仅影响外观吗?
众所周知,斜视病人的外观不好看,这也是促使大部分斜视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但是斜视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儿童发生斜视后,由于双眼不能协调一致地配合工作,往往不具有立体视觉,立体视觉是只有人类和高级动物才有的一种高级视觉功能,是人们从事精细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适应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已将立体视觉列为就业前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良好的立体视觉的人在学习和就业上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使用一眼注视,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废用眼的视力下降或发育停顿。日后即使戴上合适的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这种情况医学上称弱视。大部分斜视儿童都同时患有弱视。麻痹性斜视病人常因视物成双而采取歪头侧脸,抬或收下颌等代偿头位来消除复视。
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时期就会影响全身的发育。例如,不少儿童由于斜视得不到矫正而继发了脊柱弯曲。所以在检查斜颈病人时,不要忽视了眼位的检查。我们曾见到不少斜视儿童,没弄清病情就施行颈部手术,有的甚至开两刀、三刀,结果是孩子徒然受苦。后天的麻痹性斜视常是急性发病,病人的一只眼突然歪向一侧、复视,并因此产生眩晕、恶心、呕吐、严重者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十三、小儿斜视怎样治疗?
对于斜视同时患有弱视的孩子,往往需要首先治疗弱视,并进行双眼视力功能训练。手术最好是在治疗弱视和具备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后进行。这是因为对无双眼视功能者,手术效果不稳定,手术后当时眼位正,曰后可能发生斜视。治疗斜视也同弱视一样,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视觉发育完成以后,很难治愈。目前多认为视觉发育大约在10岁左右终止。
眼的调节对于共同性斜视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例如,远视病人为了看清物体,需要高度调节,集合,容易引起内斜,近视病人不太需要调节,往往集合不足,容易发生外斜。所以斜视病人就诊时,应首先进行验光,检查屈光度数,配戴眼镜。多数弱视病人都有屈光不正,所以也应散瞳验光,配戴眼镜。然后再采取不同的措施促使弱视眼的视力提高。弱视治愈并具备一定的双眼视功能之后,如病人仍有斜视,可施行手术矫正眼位。
后天发生的麻痹性斜视病人,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弄清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特别要警惕颅内病变,不能只注意眼部病变而影响病情治疗。对于眼部肌肉麻痹,应首先施行保守治疗,不要急于手术,特别是那些用轻度代偿头位就能消除复视的病人,则不必考虑手术治疗。若病人有难以耐受的复视,可以先遮盖一眼,对斜视角比较小的人,可令其试用三棱镜,但效果不一定好。在病情稳定半年后,保守治疗确实无效,方考虑手术。
十四、小儿斜视治疗效果如何评价?
斜视治疗的效果如何,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大部分病人效果满意,尤其手术治疗,大部分获得了理想的外观。治疗的效果是以客观指标做衡量的。具体有以下三方面。
(一)完全功能治愈
即患者双眼视力均正常或近似,具有正常视网膜对应及融合力,眼位在任何情况下均正位,或有极少量隐斜,但日常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中维持双眼视。这种治疗效果也称为工级功能治愈。
(二)不完全功能愈合
这一类包括很多类型,较好的可能仅在上述项目中某一项存在缺陷,但视网膜对应尚正常的情况,比较差的可能视网膜对应也不正常。如某些小斜度的患者就是这样。但确实存在一定双眼视和融合力,不同于单眼视者。有人在此类中还作了一定分级,将较好的一类定为Ⅱ级功能治愈,较差的定为Ⅲ级功能治愈。
(三)美容治愈
患者完全没有双眼视功能,仅获得外观上的改善。这类患者往往是成年人通过手术的方法矫正眼位。由于无双眼视功能,易复发。以上这种划分主要适用于共同性斜视。
十五、什么是眼球震颤?可以治疗吗?
眼球震颤的患儿,在眼科临床并不少见。所谓眼球震颤,粗略的说,就是眼球不自主的向各方向摆动。如果确切的说,眼球震颤是一种以有节律的震颤为特点眼球位置的病变。它是一种同时影响高级神经供应双眼协调机能的病变。因此,虽然其中某一条肌肉麻痹甚至被切断并不妨碍眼球震颤的出现。
眼球震颤眼科临床很容易诊断,但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效果都不十分理想。下面仅就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做简要说明。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儿除有眼球震颤外无明显异常,包括屈光间质,视网膜黄斑等。有的同时患有高度近视、内斜视及外斜视。眼球震颤一般为水平型,震颤速度较快,视力较好。
眼球震颤可以治疗吗?
可以治疗。方法有二种:
1、通过三棱镜方法治疗。
2、通过手术方法治疗。
十六、眼球震颤是如何引起的?
眼球震颤是指两只眼不自主地有节律地颤动,象钟摆一样左右不停的摆动,或者有规律地向某一方向颤动。临床上看到的眼球震颤表现形式多是水平左右震颤,垂直及旋转性震颤比较少见,造成眼球震颤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1、眼源性眼球震颤是由眼睛本身的疾病所引起的,常见的是先天性眼球发育不良,尤其是视神经、脉络膜和视网膜等重要组织发育不良,造成视力障碍,以及全色盲、黄斑区发生病变、白化病等,都可以引起眼球震颤。常见的如小眼球、小角膜、色素膜缺损、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角膜白斑,或者从幼年起患角膜炎之后形成大的角膜白斑、虹膜粘连等,使视力发育受到影响。以上所说的无论哪一种眼病引起的眼球震颤,都是由于视力不好造成的。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眼球震颤,叫做矿工性眼球震颤,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不良的工作环境造成的,临床上比较少见。
2、耳源性眼球震颤。这是由于耳部疾病引起的眼球震颤。病人常伴有耳鸣、耳聋等其他症状,而且发作时持续时间也短。比较常见的有美尼尔综合症、急性迷路炎、中耳乳突炎等。
3、中枢性眼球震颤,这种眼球震颤是由于大脑中枢系统疾病引起的,如脑干和小脑疾病以及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和脑软化等。一般没有视力障碍表现,也无头晕、耳鸣、耳聋等症状。发作时间较长,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4、其他原因性眼球震颤。比如中毒,可以因为巴比妥类和酒精类中毒引起。其他象毒气和金属类中毒等,都可以引起眼球震颤。
总之,眼球震颤的病因比较复杂,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应当尽量查明原因,进行对因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做眼肌手术。
十七、斜视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障碍不容忽视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影响视力及视功能,而且给患儿及成年患者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他们自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不敢正视他人,尽可能回避集体活动或在公众场合露面,尤其是当别人指点、议论甚至起外号时,使唤起强烈的求治愿望,但有时又难以启口,甚至有人还不知道斜视可以治疗,所以我们多次强调斜视一定要早期检查早期治疗。
十八、儿童手术最佳年龄是几岁
总的原则是尽早在学龄前完成,治疗越早越易恢复视功能,心理压力也越小,但也不是绝对的,要依据斜视的不同类型来决定手术时机,也就是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手术前要进行必要的准备,视力训练、屈光矫正、弱视治疗以及心理准备、儿童配合等,当这些条件具备后即可手术,但有些斜视除外,如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确诊后即可手术。
十九、为什么斜视可引起斜颈?
斜颈俗称“歪脖”,可由颈部外科疾病引起,也有因眼病引起的。由眼病引起称眼性斜颈,常常是为了维持双眼单视或较好的视力所致,这种异常头位偏斜称代偿头位。小儿头位长期异常,能引起肌肉骨骼的发育畸形。临床不少斜颈患儿,在颈部外科手术治疗无效后才转来眼科就诊。因此,不认识眼性斜颈,可能导致误诊误治。临床上造成斜颈最常见的眼疾是上斜肌麻痹。这种病在小儿多为先天性的,除斜颈外,无明显不适,眼性斜颈的代偿头位是为了保持双眼单视功能而出现的,可做一实验证实,即遮盖单眼后,异常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但病程较长者已引起颈部肌肉骨骼改变,遮盖一眼后头位改善则不明显,手术后头位改善也不如早治疗的患儿满意。
二十、为什么有的斜视需手术。而有的则需戴眼镜治疗?
这也是由斜视类型决定的,无论是哪种斜视,首先要进行验光检查,如为内斜视同时伴远视就需戴镜矫正,如果1年后仍无效则考虑手术,如为内斜视伴近视则戴镜不能矫正斜视,外斜视一般戴镜效果不好,小度数的外斜视戴近视镜可起一定的作用,戴远视镜无效,外斜视通常要靠手术治疗,麻痹性斜视也如此。。。(摘自《儿童眼病知识问答》作者:张丽军等)
医院官方网站: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hl/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