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耳聋之谜耳与美尼尔综合症
文/林斌《第九交响曲》是音乐大师贝多芬晚年的巅峰之作。每当我聆听到那耳熟能详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时,总是深深地被那气势恢宏的音乐所打动。同时,也臣服于音乐中所透露的大师那种崇尚人性自由的道德观。
不言而谓,第四乐章(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整部作品的精髓所在。其中的序曲,旋律坚强刚毅,惊心动魄。接着,木管徐徐地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异乎寻常的旋律的相互烘托下,用大提琴与低提琴把《欢乐颂》的主题奏响。这时,我们仿佛看到一缕阳光正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了大地,千山万鏨顿然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继而,加入了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乐器,强烈而抒情,意味着贝多芬真正理想的王国就在眼前!经过了一些的铺垫后,人声部分终于浮上了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随后,乐曲转入bB大调,使吟唱声更富有活力。紧接着乐队奏出了多重赋格,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峰。待平息之后(D大调),合唱团闪现(欢乐颂)和(工人们团结起来)的旋律,将所有的乐器和人声揉合在一起,化成一片对世界大同博爱的赞美声,把乐曲推向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结尾。
年5月7日,正是这首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首次献演。当时,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久违的赞叹,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据历史记臷,是夜,当这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场面,或许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的盛况: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歇斯底里般的欢呼,很多人忘情的流泪、许多人激动地拥向舞台献花,更有人不顾礼仪要想把贝多芬高高抛起,……。遗憾的是,贝多芬却一点儿也听不到全场雷动的掌声和热烈的喝彩声,直到女低音歌手翁格尔拉着他的手,面对观众时,方才知道演出己经结束,全体观众正向他动情地祝贺呢!
贝多芬与他的耳聋之谜
如今距离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返两百年的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的音乐家、作曲家都破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的观众被这部作品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毫不垮张地说,这部作品己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明灯!
但令人惊诧的是,这部不朽的乐章,是贝多芬耳朶全聋后的杰作。耳聋者能作音乐,已是奇迹!更何况所作的作品又是这样的伟大和超前!
据考证,贝多芬的耳病起始于年他28岁的时候,直到57岁(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在耳聋的病痛之中渡过的。
那么,贝多芬何以会耳聋的呢?许多医学专家认为,是先天性梅毒所致。由于梅毒的慢性不断的损害,使他的听力丧失。也有的医生认为,贝多芬的耳聋是某种结核病所引起。还有人认为,是与Paget病或Whipple病有关。不过,这位音乐家一生贫病交加,他得过天花、伤寒、水痘、营养失调、肝损伤等疾病,这众多的因素也能使他听力衰退,但事实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目前确实很难去查清楚了。
根据早年贝多芬给朋友Wegeler医生的书信分析,贝多芬的早期听力损失以高频为主,并伴有重振和严重的耳鸣。耳聋的性质可能是传导性的。后来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晚期还患有进行性黄疸、呕吐、腹泻和持续的水肿,受尽了病魔的煎熬和折磨。年3目26日,这位天才的音乐家终因出现了肝肾综合症,不幸在维也纳谢世。当时JohannWagner和Rokitansky两位医生曾对贝多芬的遗体作了解剖检查,结果发现贝氏的耳廓很大、外形不规则、耳甲宽阔,外耳道盖满鱗片,鼓膜被鱗片复盖。颞骨的岩部,尤其是耳蜗周围血管丰富,乳突硕大,内衬含有血管的膜性组织。更明显的是,位听神经皱缩,并有脱髓鞘样的改变。许多耳科专家通过对贝氏尸检报告的研究,认为贝多芬的耳聋应属于耳蜗型的耳硬化症。如果这种推测是对的话,贝多芬高频性的听力减退,伴有重振、语音辨别率减低、耳鸣等的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
确实,才华横溢的贝多芬,在年轻的时候因耳病而失去听觉的心情,是十分复杂而痛苦的。他曾经想到自杀,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但是,他经过无数次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挺过来了,只有坚强地活下去,才能把自己的音乐才华献给人类。于是,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同耳聋作斗争,勇敢地向命运发起了挑战。开始,他戴上助听器还可以听到一些微弱的声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感到助听器也无济于事了。在百般无奈下,他又请人为他特制了一支小木棒,创作时,他将这支小棒的一端插在钢琴的共鸣箱里,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然后利用小木棒的震动,来辨别察觉音调,谱写乐章,一干就是数十载,一直坚持到生命的尽头。
谁都知道,音乐离不开正常的听力,但年轻的贝多芬在28岁就出现听力障碍,他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矢志不移地从事音乐创作,最后为后人留下无数不朽的作品。朋友,对此你有何感想?!
声音、听觉、耳
在远古的时候,生命是在静悄悄的环境里诞生的。那时,除了雷电的怒吼、狂风的咆哮以外,地球上简直是死一样的寂静。动物无须听觉,也用不着听觉。只有当它们学会了互相吞食,或求偶的本能需要,方不断学习发出声响,促进了听觉器官和声音信号的发展。动物一旦有了耳朵,周围的情况就能正确地加以判断和深入的了解了。
那么,人又是怎样听到并区别各种声音的呢?事实上,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四十多万种不同的声音。当有声音响起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令产生一连串的骚动。这些骚动,医学上称为声源。听觉器官接收到这些声源后,可将它们变成其它能量传到大脑,然后再由大脑加以科学地诠释和区别。通常,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米,我们只能在距离米的地方才能听清对方的说话。可大象据说能听到相距13公里同类发出的信息,鲸却能听到海洋50海里外的同类的声音呢!
目前,我们己经清楚,每个声音在到达大脑之前,都要经过听觉系统的三个部位,即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其中,耳廓像电视的接收锅一样,能够及时地收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波。然后,再把这些声波经由外耳道传到耳膜。耳膜又称鼓膜,是外耳与中耳之间的一层“隔板”,其厚度仅0.1毫米、宽约8毫米、高约9毫米。鼓膜是灰白色、半透明、椭圆形的强韧物,凸向鼓室。当声音传到这里,这鼓膜就会振动起来,即便是使鼓膜产生十亿分之一厘米移位的极轻微的声响,也能通过听骨传到听神经。大脑一旦接到报告,便知道是什么声音了。耳朵这种迅速而精确的传声过程,不能不令人惊叹!
不过,鼓膜毕竟只有纸那样的厚,它的韧性也是有限的,何况又与外界接触,因此许多因素都可使鼓膜破裂。鼓膜如果破裂,轻则会影响听力,重则可导致耳聋。特别是在暴力的情况下,鼓膜更易破损。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只耳朵就是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而致聋的。当然,鼓膜也不会那么骄气,并不是完全“懦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人们发现,当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市民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中,距爆炸中心千米以外的人,其鼓膜破裂者不到百分之一。距一千五百米以外的,破裂的更不到千分之一。而且不少的人,往往还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自动的修复呢!
中耳,是声音传播必不可少的“黄金”通道。要知道,中耳腔内的那三块紧密相连的听小骨,虽然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但却能发挥“振”和“传”的神奇作用。那块紧接着耳膜,形状像铁槌的是槌骨,其后是又矮又胖砧骨(像铁础),最后是状似马镫镫骨(像马镫)。当声波振动耳膜时,三块听小骨也会随之振动,并手拉手形成一个“听骨链”(机械能),彼此紧密合作,接力传送,将声波的能量,从外耳、经中耳、而送到内耳。此外,中耳内还有一个重要的结构,就是连接中耳腔与咽喉部的欧氏管,该管上端由骨质所形成,通常情况下是开着的;其下端,则由柔软组织所形成,一般是关闭的。它担负的重任,是维护耳膜两边气压的平衡。
有趣的是,三块听小骨的最后一块镫骨,是连接在一层极小的薄膜上的,这层薄膜在医学上叫做椭圆窗,是内耳的门户,内有专门的听觉器官……耳蜗。当镫骨振动时,耳蜗管道内的液体也随之流动。于是,数以千计的纤毛细胞跟着液体的流动而动(液态能),其间所产生的声信息电流(电能)最后经由听神经送到了大脑。
如果声波在上述传播的过程中,耳道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故障”的话,都会出现耳鸣或耳聋的现象。据调查,各国聋儿的发生率为0.2-0.3%,这就意味着每年聋儿的递增数都在25万之上。而在中国,每年的聋儿至少有3万。这数字,不可谓不大。
翻肠倒肚的美尼尔综合症
年,法国一位12岁的小姑娘得了一种“怪病”:头晕、恶心、耳鸣、耳聋。后来她不幸去世了。帝国聋哑研究所有位名叫美尼埃尔的主任医生对她作了病理解剖,发现小姑娘内耳里的半规管和前庭有渗血,但大脑、小脑却无明显变化。此后,美尼埃尔又相继研究和报导了好几个以内耳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病例。于是,人们将这样的病症称之为美尼埃尔氏综合症。现在,又常被叫作“膜迷路积水”或“内耳眩晕病”。
美尼尔综合症常见于中年人。由于内耳的迷路发生水肿,内耳的末梢感受器不断地缺氧和发生变性,前庭和耳蜗受到损害,便出现眩晕这个标志性的症状。不过,这种眩晕发作突然、剧烈旋转,往往无任何先兆。若让病人自诉,会告之人像在空间飞旋,有翻肠倒肚,战战兢兢之感。此时,患者唯一的愿望是保持一定的头部姿势,不敢轻举妄动,生怕眩晕加重,出现“天地转逆”的困境。同时,患者的听力明显降低,伴有一侧耳鸣,9-14%患者可发展为双侧。每次发作可历时数小时,严重的也可持续数天。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临床工作者习惯于把查不出原因的眩晕病,统称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其实,这是概念上的一种误导。为了纠正这种紊乱,年在一次有关平衡问题的会议上,明确规定了只有因膜迷路积水引起的眩晕、耳聋、耳鸣的疾病方统一采用美尼尔综合症的命名。多年来,许多书刊还用膜迷路积水作为美尼尔氏病的同义词。但有人指出,先天性梅毒、病毒和细菌感染等也可引发膜迷路积水,因此主张废除这种同义词的冠名。
现基本查明,美尼尔综合症的发生与变态反应、内分泌紊乱、病毒感染、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其中,首推因素是情绪。特别是美尼尔综合症天地旋转的症状,往往使患者的情绪更不稳定,这种恐惧和紧张的心态,更易造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美尼尔综合症,是世界公认的一种疑难杂症。从古到今,医生们无时不在认真地探索和总结。古代医生曾猜测美尼尔综合症眩晕的病理类似青光眼的高眼压,于是试用治疗青光眼的机理治疗美尼尔综合症,结果失败了。接着,主张开展手术治疗,但使用范围很少,效果不甚理想。嗣后,又提倡输液治疗,而此,也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即便是长期采用西药治疗,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治好、治愈的目的。难怪在一次世界眩晕的学术会议上,有权威人士在惊叹,时至今日找到抗美尼尔综合症的新药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位权威的“论说”有点言过其实。他并不知道中药、针灸对美尼尔综合症的治疗有许多神奇的亮点和好办法。
美尼尔综合症,属中医“眩晕”的范畴。早在二千前的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的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目眩候》一书中更指出,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为本虚外感风邪所致。唐代《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论点。金元时代,对眩晕的论治又有许多新的发展。张子和、朱丹侯均从“痰”立论。李东恒却从治“脾”入手。明张景岳则强调“无虚不作眩”。叶天士则认为与肝胆瘀滞有关。历代医家对眩晕虽各抒己见,但在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却使眩晕证治的认识日趋完善。至今,这些真知灼见仍对美尼尔综合症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近,我查阅了70余篇现代中医对美尼尔综合症论治的文献报导,运用的方剂达47首、涉及中药83味。其中,应用频度最高的是健脾利湿化痰药:如茯苓、泽泻、白术、陈皮等。其次是通利平肝之品:如桂枝、钩藤、生姜、猪苓、菊花、柴胡、黄芪、地龙、赤芍、防风、苍术、夏枯草等。这说明上述的用药规律与临床最多見的痰浊上犯或痰湿中阻型、肝阳上亢型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是相吻合的。同时,也说明中医治疗本病确实有方可用、有规可循,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满意的疗效。
此外,针灸治眩常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奇效,特别是在天地旋转、翻肠恶心时,若能扎上几针,有时真会出现立竿见影定“乾坤”的神奇作用。通常选用的主穴是:太冲、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是:百会、丰隆、听宫、列缺,或右肋下压痛处(阿是穴)。临床不妨一试!
了解更多中医小常识,请搜索“Meditura”订阅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hl/4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解读美尼尔氏综合症
- 下一篇文章: 妇科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