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疾的形成
小儿疳疾的形成
疳与积在临床中是有一定区别的。古代医家认为,“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民间有“奶疳”、“饭疳”称谓。也就是西医说的营养不良,主要是指蛋白质、热量缺乏。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小儿疳积的发生率仍然相当高,父母们应该引起重视。小儿疳积的原因有哪些呢?
三岁以下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如果出生后不坚持母乳喂养,又过早地以米粉或粥羹代替母乳;婴幼儿时期脏腑本就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营养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逐渐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另一种情形是面对厌食的孩子,很多家长则寄望于各种开胃药物或保健品,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不当的喂养方式令宝宝生积。如果不改变填鸭式的喂养方式,再多的开胃药也无济于事。”
此外,当发现宝宝胃口差、口气重、大便不通、睡眠不安时,很多家长都认为宝宝“上火”了,于是又凭经验经常让宝宝喝“清火宝”“凉茶”之类的东西。殊不知,常食寒凉之物更加损伤宝宝稚嫩的肠胃,加重疳积之症
我本人认为辅食应控制巧克力、洋快餐、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及其各种饮品,以免引起营养均衡失调;我们家长也应该学习并懂得基本的保健常识,尽量减少孩子感冒、发烧及腹泻的发病频率;在我二十多年的日常门诊中大家也经常看得到我每天不断告诫家长或病患者不要随便输液,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和有损于造血功能及消化功能的药物;增加儿童室外活动的机会,提高儿童免疫力。
小儿疳疾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虚弱、小儿面黄肌瘦,发枯、发稀、发黄、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胀形瘦,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西医B超检查,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炎)小便短黄,小便混浊或如米泔,大便不调,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或腹有青筋,,烦躁易怒,揉眉,挖鼻,疲倦乏力,磨牙,手足心热,或喜伏卧,目光黯淡,睡间露睛,甚则浮肿,发育障碍,严重的骨瘦如柴,四肢不温腹胀膨隆或腹凹如舟,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手掌干枯,纹细而乱,舌淡苔薄,当然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临床常见诊断依据(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5)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6)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
(7)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8)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9)因虫疾引起者,谓之“虫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虫卵虫体。
(10)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11)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药膳食疗疳积,又称食滞、食积。小儿一旦患有此病,影响营养的吸收,造成生长发育不良,严重者会合并其它症,导致死亡。所以对小儿疳积需尽快治疗。
一、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吐出奶块及食物,腹胀而硬,大便酸臭,烦躁哭闹,苔白厚腻,脉滑有力。
(1)二丑消积饼黑、白丑各60克,白面克。将二丑炒香脆,研成细粉状,与白面调合,加适量白糖,焙制成每块重3克的饼干食用。每服1~块,日3次。
(2)鸡内金粥鸡内金6克,干橘皮3克,砂仁1.3克,粳米30克,白糖少许。先将前三味共研成细末,然后与粳米同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温服,早晚各1碗。
(3)鹌鹑大米粥鹌鹑1只,大米适量,调味料少许。将鹌鹑处理干净,切成小块,与大米同煮作粥,调好味。空腹温热食,日2~3次。
(4)香姜子奶丁香2粒,姜汁1茶匙,牛奶毫升,白糖少许。将丁香、姜汁、牛奶同锅煮沸,去丁香,加白糖,温饮。
(5)莱菔子散莱菔子6克,焙干研末。用温开水调服。
(6)五香散芡实、扁豆、玉米、黄豆均炒熟各等份,焙鸡内金1/4份。将五味均匀研成极细的粉末状,每服15~克,温开水送服,日3次。可连用1~2个月。
二、长期胃纳不振,时时腹泻,面色黄白,毛发枯槁,形体羸瘦,精神不振,目光黯淡,睡间露睛,甚则浮肿,舌淡少苔,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胃,补养气血。
(1)二藤健脾糕旋花根克,鸡血藤60克,粳米克,白糖克。将前三味共研细粉,混匀后加白糖,用水适量揉成面团,切块或搓成小团块,蒸熟。分顿随量食。
(2)山楂蜜膏山楂、蜂蜜各克。将山楂洗净,去核,切成薄片,加水适量煮糊,再加蜂蜜炼成膏。每服半匙,日3次。
(3)小米山药粥山药45克(鲜品克),小米50克,白糖适量。将山药洗净捣碎或切片,与小米共煮作粥,熟后加白糖适量调匀,空腹温热服食。
(4)木鳖榧子夜明砂散鸡肝4具,木鳖、榧子各3克,夜明砂6克。将前三味炒至黑褐色,研成继末,分成4份,分别与不沾水之4具鸡肝(雄鸡经阉割的鸡肝)同蒸,熟后食用。每次服鸡肝1具。服后忌喝茶。
(5)内金鳝鱼黄鳝1条,鸡内金6克,调料适量。将鳝鱼剖腹去内脏,洗净,切成2厘米长的段,鸡内金洗净;将鳝鱼和鸡内金同放入蒸盆内,加生姜、葱、酱油、食盐、绍酒各适量,入笼蒸至熟透,调入味精。随意服食。
(6)炒扁豆淮山药粥炒扁豆60克,淮山药60克,大米50克。将扁豆、淮山药洗净,大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共煮粥。
(7)茯苓粉茯苓适量,研粉。每服15克,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小儿疳积的中医治疗?
请来安陆市棠棣镇黎龙村卫生所,找张爱玲(女医生)
诊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hl/5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元和内家调理,把不可能变为可能nb
- 下一篇文章: 大蒜木耳不是随便吃的,千万不要再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