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与呕吐
一、概述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MalloryWiess综合征)等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1.反射性呕吐
(1)消化系统疾病①咽刺激;②胃、十二指肠疾病;③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2)急性中毒;
(3)呼吸系统疾病;
(4)泌尿系统疾病;
(5)循环系统疾病;
(6)妇科疾病;
(7)青光眼。
2.中枢性呕吐
(1)中枢神经疾病;
(2)药物毒性作用;
(3)代谢障碍、体内毒素的刺激、放射性刺激;如①低钠血症;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③甲状腺危象;④肾上腺危象;⑤妊娠呕吐;⑥急性全身性感染;⑦放射性损害。
3.前庭障碍性
(1)迷路炎;
(2)梅尼埃病;
(3)晕动病。
4.神经官能性呕吐
(1)胃神经官能证;
(2)癔病。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受刺激时可引起呕吐。呕吐是由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反射动作,首先是幽门收缩与关闭,胃逆蠕动,胃底充盈,断而贲门开放,同时腹肌收缩、膈肌下降、腹压增高,使胃内容物通过食管、咽而排出口外。若胃逆蠕动较弱、或贲门不开,胃内容物无从排出,而有欲吐的感觉,则称为恶心。恶心发生机理,基本与呕吐相同,二者区别仅在于呕吐中枢受刺激强度不同,致临床表现不相同。呕吐伴有肠道逆蠕动时,呕吐物中可混有胆汁和肠内容物。
延髓有两个不同作用的呕吐机构:一是神经反射中枢——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底部;一是化学感受器,接受引起呕吐的各种化学性刺激。呕吐中枢支配呕吐的实际动作,它接受来自消化系统和其他身体部分、大脑皮质、前庭器官以及化学感受器触发阿朴吗啡、吗啡、洋地黄、叶根碱、硫酸铀等药物与化学物质的兴奋,产生传入冲动至呕吐中枢而引起呕吐。
三、检查1.体格检查
注意血压、呼吸气味,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胃肠蠕动波与肠型、腹块、肠鸣音、振水音等。必要时做神经系统、前庭神经功能与眼科检查等。
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尿酮体、血糖、电解质系列、血气分析、尿素氮、血和尿粉酶、脑脊液常规、呕吐液的毒理学分析等。
有指征时,做腹部X线透视或平片,胃肠钡餐造影、纤维胃十二指肠镜、心电图、腹部或脑部B型超声、CT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
四、鉴别诊断1.腹痛伴恶心、呕吐是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病之初即出现,其特点是呕吐后不能使腹痛缓解。呕吐的频度也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水肿性胰腺炎中,不仅有恶心,还常呕吐1~3次不等;在出血性胰腺炎时,则呕吐剧烈或为持续性频频干呕。
2.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是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导致。
3.烧伤后恶心与呕吐是烧伤休克早期症状之一。常见原因也是脑缺氧。呕吐物一般为胃内容物,严重休克时,可有咖啡色或血色呕吐物,提示消化道黏膜严重充血水肿或糜烂。呕吐量过大时,应考虑急性胃扩张或麻痹性肠梗阻。
五、治疗由于引起恶心、呕吐的疾病很多,恶心、呕吐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在未明确病因之前不应盲目应用作用于呕吐中枢的强镇吐药物,否则会贻误病情。只有在明确了导致呕吐的病因之后,在积极治疗病因的基础上,才能行必要的对症治疗。
1.胃肠道疾病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至空肠、回肠、结肠及直肠在内的任何部位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的症状,其中以食管狭窄、食管癌、贲门失弛缓、贲门癌、胃窦部嗜酸性肉芽肿、胃窦部巨大溃疡或癌肿、十二指肠溃疡或郁积症、多种原因导致的小肠与大肠梗阻或急性胃、小肠或大肠的炎症性病变为最常见的病因。因消化道良性或恶性病变造成的狭窄或梗阻所致的呕吐,药物治疗是无效的,只有经扩张、置入支架或手术治疗,解除狭窄或梗阻之后,呕吐症状才会消失。对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未进行扩张或手术治疗之前,可选用钙离子通道拮抗药或硝酸甘油餐前半小时口服或餐前15~30分钟舌下含化治疗,早期可改善呕吐及梗阻症状;或者试用肉毒杆菌毒素行狭窄局部注射治疗。胃肠道急性炎症性病变引起的呕吐,应积极选用抗生素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补充维生素;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恶心与呕吐则可应用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剂;如果呕吐是由胃肠道痉挛所致,则可应用东菪莨碱等抗胆碱能药物。
2.肝脏、胆道及胰腺疾病
是导致恶心、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恶心、呕吐可以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早期症状,常与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及上腹部饱胀同时出现,随着护肝治疗及适当的休息之后,恶心与呕吐可逐渐消失。呕吐也是胆道梗阻或绞痛常伴随的症状,只有当胆道梗阻或炎症消除之后,呕吐才会停止;急性胰腺炎时常伴有恶心与呕吐症状,只有采用胃肠减压,减少胰液与胰酶的分泌等措施之后,呕吐才会逐步缓解或终止。
3.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及颅脑外伤等病变,均可引起颅内压力增高而导致恶心、呕吐。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应用降低颅内高压、减轻脑细胞水肿的药物治疗,脱水治疗后,不仅可改善呕吐的症状,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保护或恢复脑细胞功能的作用。
4.药物所致的呕吐
多种药物有引起恶心与呕吐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只要立即停止应用引起呕吐的药物,呕吐症状就会减轻直至消失,因此并不需要应用镇吐类药物。目前临床上对某些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常采取联合化疗或放疗,或对某些恶性肿瘤采用抗癌药物行介入治疗。但无论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之后,均可引起较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最突出的表现是恶心与呕吐。为了预防或减轻此不良反应,常可应用镇吐药物进行治疗。必须指出,应用这些作用强的镇吐药物之后,也会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故应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及间隔时间。
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呕吐
对此类原因所致的呕吐,心理治疗是关键。首先应消除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其次可配合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是镇静药与胃肠促动力剂,重者可采用多塞平或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治疗。禁忌应用昂丹司琼(奥丹西龙)等强烈作用的镇吐药。
六、预防1.饮食定时定量,食物宜新鲜、清洁,不要过食辛辣、炙烤和肥腻的食物。
2.哺乳不宜过急,以防吞进空气,哺乳后可抱正小儿身体轻拍背部,使吸入空气得以排出。
3.呕吐较轻者,可以进食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少食多餐,呕吐较重者,暂予禁食。
4.呕吐时宜令其侧卧,以防呕吐时呛入气管。
5.给药时药液不要太热,服药宜缓,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法。
医学小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hl/8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眩晕症反复发作须寻找病根
- 下一篇文章: 实话告诉你病多久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