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医必懂,化验单汇总2万病皆生于
学医必懂,化验单汇总!
尿常规
血常规
其他检查
生化检查
零散检验小知识
1、谷丙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SGPT/ALT(0-40U/L)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
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
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2、总胆红质素(T-BIL:0~18.8umol/l)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血清总蛋白增加
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
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③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
血清总蛋白降低
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
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3、血清白蛋白(ALB:35.0~55.0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4、碱性磷酸酶(ALP)
成人20-U/L
儿童20-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5、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γ-GT)50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6、胆固醇(CHO)
0~5.18mmo1/L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
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7、甘油三脂(TG)
0~1.6pmmo1/L
青年
老年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
降低(低于人群的5%位数)无重要临床意义。过低见于消化吸收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症。
8、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HDL-C)
1.16-1.55mmo1/L
男40(1.03)
女45(1.16)
1.生理性升高:运动(如运动员一般HDL—C较高)、饮酒、妇女服用避孕药、一些降胆固醇药物(如诺衡)等。
2.生理性降低:少运动的人,应激反应后。
3.病理性降低: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
4.病理性升高:慢性肝病、慢性中毒性疾病、遗传性高HDL血症。
HDL胆固醇是一种和总胆固醇浓度无关的危险因素,而且有很高的预期价值。因此,HDL胆固醇浓度的测定对冠心病危险的评估是必需的。
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84~3.10mmol/L
增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10、淀粉酶(AMS)
血清0-U/L
尿U/L..
增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
减低见于严重肝病(血清尿淀粉酶同时降低)
11、二氧化碳结合率/力(CO2-Cp)
45.0~65.0ml%
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增多,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酸性中毒的代偿。
六、乙肝五项指标含义:
HBsAg、抗HBs、HBAg、抗HB、抗HBc。以上即为乙肝的"二对半",正常均阴性。
下列各种"组合"的阳性,其意义如下:
①HBsAg、HBAg、抗HBc(1、3、5项)阳性: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大三阳"。
②HBsAg、抗HB、抗HBc(1、4、5项)阳性: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者。俗称"小三阳"。
③HBsAg、抗HBc(1、5项)阳性:无症状HBV(乙肝病毒)携带、急性HBV感染。
④抗HBs、抗HB、抗HBc(2、4、5项)阳性:表示感染后恢复,已获得免疫力。
⑤抗HB、抗HBc(4、5项)阳性:有既往感染史、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⑥抗HBs(2项)阳性:被动或主动免疫,对HBV(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⑦抗HBc阳性(5项):急性HBV(乙肝病毒)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发病但可传染)。
七、凝血四项
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体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当人意外受伤流血时,止血功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伤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丢失。当患者需要手术时,医师必须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术中可能会大出血以至发生手术意外甚至死亡。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
缩短见于:
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
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
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
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
万病皆生于瘀,身体潜在瘀毒怎么查?万病皆生于瘀;人衰老的过程就是经络不断瘀堵的过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身体的瘀毒主要分为三大类:瘀血、水湿和食瘀。三种瘀皆可导致人体的一切疾病。比如瘀血和呼吸皮肤类顽疾、食瘀和心血管疾病。。。
中医有这样的说法:万病皆生于瘀。
可见,身体里的瘀毒与人的疾病和衰老关系很大。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身体的瘀毒主要分为三大类:瘀血、水湿和食瘀。
理论上这三种瘀皆可导致人体的一切疾病。
从概率上来讲,瘀血和呼吸皮肤类顽疾(比如哮喘、牛皮癣),抑郁类疾病,肝硬化癌瘤类疾病,妇科疾病的关联很大;水湿和脾胃肾脏的功能,肌肉类疾病,眼科脑科(比如黄斑病,美尼尔综合症、神经类怪病)的关联很大;食瘀和心血管疾病、胆囊胰脏疾病、疮疔痈脓类疾病的关联很大。
医院对于疾病的检查相对是比较滞后的,只能查出已经形成的疾病,而且往往在中晚期才能确诊。从有瘀毒到演化成某种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能自己找出身体的潜在瘀毒,防患于未然,才能大大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
1食积如何自诊
我们走在街上观察,常发现一个情况,很多人的皮肤都很粗糙,脸上横肉多,同时又很多油,太阳一照都发亮,曾经这种情况中年人比较常见,如今青年人也开始多起来了,这就属于食积。
再比如说,口臭、便秘、睡觉打鼾、屁多便臭这些情况,也可能是食积。还有很多人,吃完午饭马上就犯困,这是明显的食积。
为何会出现这么多食瘀呢?这无非是享乐主义的兴盛造成的结果,尤其是“吃”的文化,现在呈现一种全社会亢奋的追逐趋势,好像我们已经不是为了活着而吃,而是为了吃而活着,商家也抓住机遇,大肆宣扬“吃货无罪”等言论,造成了我们对于食物的心态也狂热起来,这种思潮在青年人中成为了主流,所以青年人中食积的情况也愈加增多。
中年人从来就是食瘀的主力,他们有的经历过食物匮乏时期,对食物很偏执,而且大都有一些错误的健康观念,比如说能吃就是健康,比如说不健康就是缺营养,连得了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富养性疾病都还敢去进补。
2水湿如何自诊
说水湿;我们还是先从面相开始说起,水湿重的人往往五官浮肿,四肢也浮肿。
当今最常见的水湿证状就是“宅”。
不想动不想说话,坐在电脑前一连几小时,连渴了饿了想上厕所都懒的动一动,宁愿忍着,这便是明显的湿症了。还有舌白淡胖嫩、舌边有齿痕、小便不利、黄疸、心下满闷等,都是湿症的表现。
再比如说,很渴,却不想喝水,或者想喝水,喝了却不解渴,还胃腹胀,这种情况也属于水湿的证状。
大家可能以为口渴就是缺水,其实口渴也有可能是水喝多了。
人体是智能的,一旦发现摄入了过多的水便会屏蔽吸收,这时候就会发生一开始喝解渴,结果在多喝几杯反而又口渴了现象,而且越喝越渴,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听信“八杯水”排毒,或者喝水越多越好的理论,也会有湿症,中焦水湿囤积不气化的湿症,这都是大家比较容易陷入的误区。不运动是造成水湿的主要原因,宁愿看一天电视电脑也不愿出去活动一小时。
有的人有眼袋就去动手术去眼袋,他们有没有想过,眼袋有可能是湿证造成了,以后身体好了,没有湿证了怎么办?所以很多整容的人最后都变形了,变得很恐怖。
3淤血如何自诊
瘀血重的人,面色晦暗,黄褐色,有的形体羸瘦,多吃也不胖,让人容易联想到“东亚病夫”的模样,并且消谷善饥,常感到饿,刚吃过一顿,结果又饿了,还以为这是身体好消化好的表现。
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一下,与脾胃功能好没有关系,还有容易忘事、情绪烦躁抑郁波动大、睡前烦燥、皮肤容易瘙痒、腹部痞硬隐痛、大便颜色经常偏暗偏黑,都属于瘀血的证状。
我们常常会在中年妇女的人群中见到大量的瘀血证:焦虑、脾气不好、抑郁、容易忘事,例如东西收拾起来了,结果回头找的时候又想不起来,一定说是别人拿的,争执不下,火冒三丈,诸如此类的事总是反复出现,身边亲人朋友真的是叫苦不迭。
4引发以上三种瘀堵的因素
其实,说自诊已经滞后了,只要知道这三种瘀堵发生的原因,将其杜绝,所谓经脉通,百骸理,人是不可能生病的。瘀血的产生主要和情绪有关,比如抑郁、好生气、性格压抑,其次也跟过于操劳和房事过度有关,经期和产后失于调理,比方说食冷受寒和生气,也会导致顽固瘀血。
水湿主要和不运动出汗少以及逼自己多喝水有关,跟思虑多也有关,所谓思伤脾,脾伤了,水液气化能力就弱了;食瘀主要和饮食不节制,滋腻厚味且不运动有关。
5治疗这三种瘀毒的食物和药材
(一)治疗食瘀
对付食瘀最好的是茶叶,不管是什么茶都能清解肠胃的淤积,肠胃干净了,欲念就少了,心里就清净了,所以古来饮茶为修行人所推崇。
食材里山楂、红薯、香菜、芹菜、白萝卜也对食瘀有效。多吃蔬菜,少吃米面肉食,也是能消食的,“蔬”者“疏”也,疏通之义。
需要提醒的是,祛食瘀不可图一时之痛快用泻药,这样会伤害脾胃和津血,过后会更容易便秘。能用泻药的只有热性便秘,这要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切记中病则止,不可久服。很多人长期用泻药通便,结果不吃又便秘,而且对气血和脏腑功能的伤害很大。
(二)治疗水湿
对水湿有效的,食材里主要是各种豆类,比如黄豆、红豆、扁豆,还有薏米。生姜能驱脾胃寒湿,红豆绿豆薏米主要是除湿热,略苦的茶叶也能祛湿热。夏天潮闷湿浊的天气,寒热不那么明显的,在热开水里滴几滴藿香正气水,化湿浊的效果非常好。
这种稀释的藿香正气水味道不难喝,因为里面主要是芳香类药材,所谓芳香化浊便是此义。药物里白术、苍术、白芷、藿香、佩兰、茯苓、豆蔻、茵陈、泽泻、猪苓都是祛湿的。
(三)治疗瘀血
祛瘀血的食材里有菠菜、银耳、香菇、黑木耳、桂皮、八角、茴香;药物里有当归、川芎、阿胶、三七、夏枯草、丹参、丹皮、桃仁、水蛭等。
6无论何种瘀毒,运动都有效
食材药材都有寒热属性的不同,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体质热用寒性的,体质寒用热性的。
无论何种瘀毒,运动都有效,且有大效,食瘀和水湿自不必说,就便是瘀血症用运动治好的例子也有很多。
你为什么老的那么快?因为经络都要堵死了
来源:搜狐网
我们的健康,取决于各个系统(组织和器官)的工作质量。
而我们的寿命呢?则取决于各个系统的使用寿命,而它们的使用寿命则取决于它们的衰老速度!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矮的那个木板之长短。而一个人的寿命,则取决于最早报废的那个系统。
一个肝癌患者40多岁就死了,是因为他的肝脏报废了,尽管其它系统还好好的。一个高血压患者30多岁脑血栓死了,是因为他的大脑报废了,尽管其它系统好好的。
所以,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关照好身体的每个系统。而影响系统衰老速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在于微循环的瘀、堵程度和速度。也就是说,人的寿命取决于微循环。
1有人为什么会早死呢?
有人为什么会早死呢?就是说,最早报废的系统,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就是因为“局部微循环”出现了问题,关于这个道理和解决局部微循环的问题,将在各个部位调理的文章中一一探讨。
人为什么到“七老八十”就会老死?人越老,行动越迟缓,都会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没劲了,走不动了。
到底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微循环。
微循环都是处于身体的外端和远端,这些地方先形成瘀、堵,慢慢再向里蔓延,一般是每年瘀、堵百分之一。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微循环瘀堵大概达到50%(一半以上),这时候人体开始走向快速衰老。而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微循环瘀堵到70--80%,基本只有人体的中间部位循环畅通过四肢和远端的微循环都基本不行了,人的生命也就快到了尽头了。
为什么有人能活一百多岁?
因为他们的微循环能够保持畅通,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未老先衰”?,是因为他们虽然年轻,但微循环瘀堵的却很严重了。这不是凭空想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再和下面的瘀堵级别对比,大家就会判断自己大概的未来。
那么,瘀堵会有什么感觉呢?
或者说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瘀堵呢?瘀堵首先会有疼痛。疼痛是好事还是坏事?经络或者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最典型症状就是疼痛,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疼”。
很多人最害怕的也是疼痛,很多人最急于治疗的还是疼痛。因为疼痛让人无法活动,疼痛让人无法吃饭,疼痛让人无法入睡。但是,有一点也许大家不明白,我们身体一旦有问题,我们怕的不是疼,而怕的是不疼。
疼是好事,说明血液循环还没彻底堵死,身体在产生自救,在冲击“瘀堵”。而一旦堵死了,你就感觉不到疼了,这样反而坏了大事。就像很多人有静脉曲张,我们能够清清楚楚看到一条条血管都被堵死了,可有人感觉到疼吗?
也许很多人没注意过,静脉曲张只是在早期才会有疼痛的感觉,到后期彻底堵死就感觉不到疼痛了。血管都被堵死了,我们就感觉不到疼痛了,随之而来的是麻、木、凉,这才是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对付疼痛的办法是用的止疼药,千万不要认为以后不疼了就是好事。只有把经络彻底打通了,才是解决疼痛的最根本办法。因为不仅仅是解决疼痛的问题,而是消除隐患的问题。
2血液循环最容易在哪里瘀堵呢?
关节和毛细血管。关节处有很多内通外联的缝隙,中医叫穴位,是外邪侵入和内邪外排的“突破口”,大家注意一下就明白了,身体的穴位在关节处最多。
所以大家千万别轻视或忽视关节的异常,这个报警信号最重要,通过拔罐加温灸是向外“祛邪”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毛细血管都是在微循环上,关节也多是毛细血管,因为一般大、中血管不会堵。
3为什么微循环容易堵呢?
(1)血液里的杂质,千万不要轻视,身体每天都在创造垃圾。
(2)感受“风寒”,一受风寒血管就收缩,而血液也会变粘,就会造成瘀堵。一是关节、皮肤受寒冷刺激,二是内脏(肠胃)容易受“冷饮、冷食”刺激。所以,在布满毛细血管丛的微循环是最容易瘀堵的。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微循环的瘀堵都会存在,而且都在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虽然在身体内里,我们看不到,但我们能感觉的到,人越老行动越迟缓,这就是因为年老“血脉不活”的表现。就像刚才提到的“静脉曲张”,这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而我们身体内里看不到的呢?
4如何能直观地判断身体瘀、堵的程度呢?
还有一个“窗口”可以帮助我们,这就是“舌下静脉血管”,中医称为“舌下络脉”,现在中医已经形成“络脉”学说,成立了“络脉”学会。舌下络脉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于色泽和形态两方面。
舌脉色青紫,其形粗长或怒张,提示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其色淡紫,脉形粗大或怒张,提示寒邪凝滞或气虚血瘀;其色紫红,脉形怒张,提示热壅血滞,其色淡红或浅蓝色,脉形细小,提示正气虚弱。
舌下络脉的变化,主要提示瘀血病变的存在,根据其色青紫、淡紫、紫红,分别确认瘀血属气滞、寒凝、气虚,还是热壅。一般我们简易地把瘀堵程度分为四级。
一级:舌下两条静脉隐现,主干直径在2.6毫米以下,长度不超过舌系带止点,整条舌下静脉无扭曲、怒张。
二级:主干饱满,直径不超过2.6毫米,长度不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1/2,轻度弯曲。
三级:主干饱满,直径增粗超过2.6毫米,长度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3/5,轻度弯曲。三级者表示气血循环有瘀堵。
四级:主干饱满,曲张明显,直径增粗超过2.6毫米,长度超过舌系带止点与舌尖3/5或将及舌尖,外带有粗枝状分支或鱼子酱刺状。四级者表示体内有早期肿瘤。
人体的衰老就是经络不断堵塞的过程,经常疏通经络能够延缓衰老。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打通任督二脉,真不是传说!打通督脉”,这不是神奇的传说,在古代,无论是医生、养生家、还是武术家,甚至普通百姓,都重视督脉保健。督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在古代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名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督脉是什么?则需要翻译了。
一、督脉是什么?脊柱来回答
《黄帝内经》中,用来描述督脉的常用语言有“循脊”“贯脊”“夹脊”等,它直白地告诉我们,早期的督脉,就是脊柱。
督脉与脊柱关系密切,就是一回事:脊柱即是督脉,督脉即是脊柱。所以,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督脉疾病的时候,也是“脊强反折”,即是脊柱疼痛、活动不灵便。
隋唐初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也发现了对督脉记载——就是对脊柱(包括颈项部、背腰部和尾骶部)每一个椎体以及椎体之间的描述。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最初形成督脉概念的时候,就是对整个脊柱的认识和描述。
督脉即是脊柱,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督脉有28个穴位。这28个穴位的发现,主要依靠一种特殊的脊柱触诊方法——“脊椎法”。
“脊椎法”主要是对脊柱每一个椎体以及两侧边缘的仔细触摸。有意思的是,古人最初是用“一椎”“二椎”“三椎”等来命名督脉穴位的,现在还保留有“十七椎”“二十一椎”等名称。
可见古代医生对于脊柱以及椎体的排列,通过仔细触摸,是了然于胸的。“脊椎法”的详细操作过程,在现存《黄帝内经》中还有记载。当代临床也成功地复制了这一方法,这一古代脊柱触诊的方法,依然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脊柱分五段,督脉连上下
脊柱是人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通常把脊柱分为颈、胸、腰、骶及尾五段,每一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功能。
如颈段比较长,活动度比较大;胸段连着肋骨,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胸腔,容纳和保护内脏;腰段比较短厚固定,能够支撑身体的重量并把力传到下肢。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脊柱还可以进一步精细区分,即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
通常说颈椎病,就是指颈段7个椎骨中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出了问题,通过徒手触诊检查可以发现问题所在,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精确确定病变的椎骨和椎间关节。
但是仅仅做到这样还不够,颈椎还影响到了病人的两侧肩胛骨和胸椎;或者因果关系刚好相反,是由于两侧肩胛骨或者胸椎的问题,“拖累”了颈椎。
或者在长期的病症过程中,颈椎和肩胛骨、胸椎互为因果。这就是需要借助“督脉”的智慧,从胸椎、甚至腰椎上加强诊查;有时候,颈椎上的疾病,也需要从胸椎、甚至腰椎上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脊柱下段的不稳定、偏曲侧弯等,可以造成上部脊椎的问题。临床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病程日久后会出现偏头痛、颈部肌肉酸痛等。也就是说,颈椎的问题,根源很可能在胸椎和(或)腰椎等。
一例颈性眩晕的28岁年轻女性患者,眩晕间断性持续发作三年多,复发加重半年。
循着督脉检查其胸椎和腰椎,发现患者有比较明显的侧弯,并找到较多阳性反应点,分析反应点的分布,认为是导致颈椎病的原因。然后针对督脉上下调治,症状很快就消失,患者很快重返工作岗位。
三、治疗颈肩腰腿痛,通督是关键
很多人可能都曾有过以下的经历:一觉醒来脖子疼痛不能动了,搬东西时突然腰部不敢动了;一次长时间乘车后出现腰臀部疼痛,等等。据统计,超过80%的人在一生中有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质增生症等病史。
确实,颈肩腰腿痛是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已可高达正常人群的一半多,而且其发病年龄也由中老年逐渐向青少年人群发展,呈低龄化趋势发病。我还曾经接诊过一位1岁半的“落枕”儿童。
得了颈肩腰腿痛以后,有的人无所谓,继续久坐久站,或者过劳、过逸,导致筋骨进一步受损;有的人过分恐慌,整日愁眉苦脸,坐卧不宁。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当的。
正确对待颈肩腰腿痛的认知观是,首先要重视它,并请专业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确定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等,然后进行必要干预或者治疗。
临床发现,患有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往往与平时坐、站、卧等姿势不正确有关系,或者存在久坐久站、不恰当用力等,甚至有一些患者是因为锻炼时用力不当或者姿势失当造成的。
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脊柱不正。脊柱除了有支撑我们身体体重的作用外,还有传导力和分解力的作用。
不正确的姿势,都可以导致某一部分肌肉、韧带持续特别紧张,而另一部分肌肉、韧带可能处于代偿性兴奋。
一个持续持久的不正确姿势,可以导致脊柱某些区段出现肌肉紧张、组织劳损,甚至出现“筋出槽”“椎体不稳定”“小关节紊乱”等病理状态,出现脊柱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等,从而出现颈肩腰腿疼痛,甚至其他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
四、颈椎病,慢性劳损是病根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有时候外伤也是加重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颈椎病患者多表现为颈肩部酸痛,有时可放射到头枕部和上肢,或一侧肩背部有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有的患者还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部僵硬,活动受限,或伴有头晕,感觉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严重的可表现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两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两眼发胀、发干、耳鸣、耳中背气、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束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
腰腿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放射到下肢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也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腰椎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
五、白领一族发病率居高不下
颈椎病、腰椎病病人越来越年轻,主要和现在年轻人长时间使用电脑,长时间伏案工作等生活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许多年轻人上班盯着电脑几小时不动,下班回家后又低头玩手机,长期的同一个姿势对颈肩腰腿形成不良刺激。
有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9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椎疾病;而在40岁以上人群中,有40%的人脊椎不健康。
同时,另一个统计发现,我国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0%,主要与学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锻炼有关。由此可见,预防颈椎、腰椎病是全社会的大事,要从孩子抓起。
门诊调查显示,因颈肩腰腿痛就诊的年轻人中,银行工作人员、教师、从事行政工作的占有相当比例。这些人群一个共岂特点就是不喜欢运动,喜欢窝在沙发上利用无线上网、看电视或窝在床上看书、玩手机,这种反弓的姿势会导致颈椎退行性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习惯以放松的状态站立或坐卧。最常见的有弓腰、驼背、跷二郎腿等。如此姿势时间久了,会改变脊椎的正常弯曲度,从而导致颈椎病、颈背肌筋膜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变的发生。
六、同一坐姿最好不超两小时
同一个姿势的保持时间不应该超过两小时,之后应该配合适当的颈部、腰部舒展活动,其运动时间可长可短,但必须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预防腰腿痛应避免坐卧湿地,若涉水、淋雨或身劳出汗后即应换衣擦身,暑天湿热郁蒸时应避免夜宿室外或贪冷喜水,勿勉强负重物,不作没有准备动作的暴力运动。腰腿痛患者还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腰腿受凉,防止过度劳累。
此外,还需注意站或坐姿势要正确,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姿势应该“站如松,坐如钟”,胸部挺起,腰部平直。
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缓解腰背肌肉疲劳。锻炼时压腿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造成腰部损伤。
腰腿痛患者提重物时不要直接弯腰,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
另外,患者还应注重饮食均衡,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宜高,脂肪、胆固醇宜低,防止肥胖,戒烟控酒。
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姿势正确,不宜久坐久站,剧烈体力活动前先做准备活动。卧床休息,宜选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弯曲。避寒保暖,尤其是腰部、膝关节及肢体其他关节部位。
在治疗方面,采用穴位针灸刺激,达到减轻疼痛,促使组织恢复的目的。但建议不要去找“江湖医生”,因为按压的力度不适当,轻了作用不大,重了会对组织造成新的损害。
有条件,可适当用颈围、腰围等,帮助限制活动范围,缓解椎间隙内的压力,增加支撑力量。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温灸、拔火罐、刮痧等。
目的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帮助肌肉松弛,最终达到减轻疼痛,促使组织恢复的目的。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讲,如果出现胃肠不适、呼吸不畅等,也要考虑是否是脊柱相关疾病,不要盲目吃胃药等。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献礼春节中科白癜风帮扶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hl/9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东微警不忘初心尽职责,群众危难显身
- 下一篇文章: 孕期头晕会影响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