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区和常用穴位足部按摩保健大全
足部反射区和常用穴位——足部按摩保健大全第二章
—、足部反射区
1.大脑2.额窦3.小脑、脑干4.垂体5.三叉神经6.颈项7.眼8.耳9.斜方肌10.甲状腺11.甲状旁腺12.肺、支气管13.胃14.十二指肠15.胰16.肝17.胆囊18.腹腔神经丛19.肾上腺20.肾21.输尿管22.膀胱23.小肠24.盲肠、阑尾25.回盲瓣26.升结肠27.横结肠28.降结肠29.乙状结肠、直肠30.肛门31.心脏32.脾33.生殖腺34.臀部35.股部36.上臂37.血压点38.食管、气管39.腋窝40.头、颈淋巴结41.舌、口腔42.失眠点43.鼻
1.足底反射区
(1)大脑(头)
位于双足底大脚趾趾腹全部肉球所形成的区域。右半球大脑的反射区在左脚上,左半球大脑的反射区在右脚上。
脑血管病变后遗症、脑积水、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死、头痛、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神经性疾病。
(2)额窦
双脚十趾的趾端区域。右侧额窦反射区在左脚上,左侧在右脚上。
脑血管意外(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腔等疾患。
(3)小脑、脑干
位于双足大脚趾第2节趾骨底部的外侧,与趾腹交界的处所形成的区域。右半部小脑及脑干的反射区在左脚,左半部小脑及脑干的反射区在右脚。
脑血管病变、高血压、低血压、眩晕症、失眠、平衡失调、软组织损伤等。
(4)垂体
位于双足底大脚趾趾腹肉球中央偏内侧一点的区域,在大脑反射区的深部。
内分泌功能失调、遗尿症、糖尿病、肥胖症、异常脂蛋白血症(高血脂)、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小儿发育不良、功能性子官出血(功血)、更年期综合征、脑血管意外(中风)等。
(5)三叉神经
位于双足大脚趾的外侧,在大脚趾肉球的侧缘上,小脑、脑干反射区的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略呈半椭圆形。右侧三叉神经的反射区在左脚,左侧三叉神经的反射区在右脚。
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痤疮、面神经麻痹、面肌抽搐、腮腺炎、腮部肿大、耳病等面颊部疾病诱发的神经痛。
(6)颈项
位于双足底大脚趾第一趾关节的近心端,相当于大脚趾肉球近心端的横纹处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右侧颈项的反射区在左脚,左侧颈项的反射区在右脚。
落枕、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颈椎病、颈肩综合征、脑供血不足、颈肩部软组织损伤等。
(7)眼
位于双足底第2、3足趾额窦反射区的近心端至趾根部,以及双足背第2、3足趾趾蹼连接处靠第3足趾所形成的区域。右眼反射区在左脚,左眼反射区在右脚。
眼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花眼、散光等)及各种眼部疾病(急性泪囊炎、急慢性卡他性结膜炎、沙眼、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病变、角膜溃疡、白内障、睑腺炎、睑板腺囊肿等)。
(8)耳
位于双足底第4、5足趾额窦反射区的近心端至第4、5足趾趾根部,以及双足背第4、5足趾趾蹼连接处所形成的区域,呈一斜横带状区域(包括脚底和脚背两个位置)。右耳反射区在左脚,左耳反射区在右脚。
眩晕、外耳湿疹、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耳鸣、耳聋及其他耳病。
(9)斜方肌
位于双脚脚底斜横于第2~5跖趾关节处,双足眼、耳反射区近心端约一拇指宽的幅度,自甲状腺反射区到肩反射区之间形成的带状区域。
肩周炎、颈椎病、落枕,颈、肩、背部软组织损伤;上肢麻木、无力等。
(10)甲状腺
位于双足底第1跖趾关节的近心端及大脚趾第1节趾骨的外侧,由纵段和横段组成,相当于大脚趾的近心端及其外侧所形成的一个“L”形的带状区域。纵段位于双脚脚底第1、2近节趾骨中后部与筋骨头部之间,横段横行位于双脚脚底第1跖骨中段(骨体部),纵段与横段之间约成直角。
甲状腺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失眠、神经衰弱、甲亢、甲减、月经不调、闭经、痤疮、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11)甲状旁腺
位于双足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外侧缘及足底颈项区外侧缘下方,邻近甲状腺区,或在相对应的足背的区域。
痉挛症、过敏症、失眠、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骨折恢复期、恶心、呕吐、皮肤疾病、妇科疾病,以及甲状旁腺分泌不足所致手足搐搦症等。
(12)肺、支气管
位于双足底斜方肌反射区的近心端,约一拇指宽,自甲状腺反射区至肩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
支气管反射区是肺反射区向第3足趾的延伸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13)胃
位于双脚脚掌第一跖趾关节后方(后脚跟方向),约一横指宽的幅度。
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胃黏膜脱垂症、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下垂、溃疡性结肠炎、肠梗阻、慢性胰腺炎、慢性阑尾炎、慢性腹泻、便秘、幽门梗阻、胆道蛔虫病、慢性胆囊炎、急性肠炎、恶心、呕吐、胃酸过多、厌食症、消化不良等。
(14)十二指肠
在胰反射区下方中指一横指宽的区域,即双脚掌第1跖骨基底段。
腹胀、腹痛、便秘、泄泻、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食欲不振、食物中毒等。
(15)胰
位于双足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在第1跗跖关节的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糖尿病、胰腺炎症、呕吐、反胃、反酸、胃痛、腹痛、黄疸、胰腺囊肿、消化不良、厌食症等。
(16)肝
位于右足底第4、5跖骨体之间,距离第4、5跖骨头一拇指宽的幅度的近心端所形成的区域。在肺反射区后下方,肾反射区的外侧稍上方。
肝脏疾患如肝硬化合并腹水(早期)、急慢性肝炎、呕吐、反胃、吐酸、腹痛、胁痛、梅核气、厌食症、消化不良等。
(17)胆囊
位于右足底第3、4跖骨体之间,距离第3、4跖骨底部一拇指宽幅度的远心端所形成区域。
胆囊炎、胆石症、厌食症、消化不良、高脂血症、胃肠功能紊乱等。
(18)腹腔神经丛
位于双足底第2—4跖骨体的中下部(双脚掌中心),呈椭圆形区域,在胃和肾反射区的附近。
功能性胃肠疾病(呃逆、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失眠、神经衰弱、虚脱、休克、高血压、头痛,以及各种病症的镇静、镇痛作用。
(19)肾上腺
位于双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离第2、3跖骨头约一拇指宽的幅度,在肾反射区的远心端;或为双足底前脚掌第1跖骨与其他跖趾关节所形成“人”字形交叉点的正下方的区域。
肾脏病、风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类风湿性关节炎、痤疮、阳痿、前列腺炎、水肿等。尤其对关节疾病的治疗,与肾上腺有极密切的关系。
(20)肾
位于双足底第2、3跖骨体之间,距离第2、3跖骨底部约一拇指宽的幅度(向脚趾方向)。或位于双足底第2、3足趾之间,在跖趾关节至足跟连线的中上1/3交界处所形成的一个似椭圆形的区域。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下垂、高血压、风湿病、关节疾患、泌尿系炎症、结石、肾积水、动脉硬化、腰痛、水肿、阳痿、遗精、湿疹等。
(21)输尿管
位于双足底肾反射区斜向内后至舟骨内下方,即双脚脚底自第2跖骨下方(足底“人”字形交叉下方凹陷处肾脏反射区)经中间楔骨至舟骨底部靠近脚弓处(膀胱反射区)止,呈一弧形的带状区域。
输尿管的炎症、尿失禁、尿道炎、尿潴留、输尿管结石、急慢性肾炎、高血压、风湿病、关节疾患、动脉硬化、肾积水、过敏、湿疹等。
(22)膀胱
位于内踝前下方,双脚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侧旁,稍突起处。
肾、输尿管、膀胱炎症、结石、高血压、风湿病、关节疾患、过敏、前列腺肥大、尿潴留、动脉硬化等。
(23)小肠
位于双足底第1~3楔骨、骰骨至跟骨前缘所形成的凹人区域,似正方形的区域,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反射区所包围。
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胀、腹痛、心血管疾病等。
(24)盲肠、阑尾
位于右足跟骨结节的前方,足底的外侧,第4、5足趾之间的垂直线所形成的区域。
腹胀、腹痛、便秘、消化不良、阑尾炎。
(25)回盲瓣
位于右脚脚底的跟骨前缘靠近外侧部位顶端,在盲肠反射区的远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腹胀、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
(26)升结肠
位于右足回盲瓣反射区的远心端至第5跖骨底部所形成的带状区域。或者位于小肠反射区的外侧带状区域,前连横结肠反射区,后接回盲瓣及盲肠反射区。
便秘、腹痛、腹胀、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27)横结肠
位于双足足底第1~5跖骨底部与第1—3楔骨(且口内、中、外侧楔骨)、骰骨交界处,横越足底的带状区域。
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28)降结肠
位于左足的足底第5跖骨底沿骰骨外缘至跟骨前缘外侧,与足外侧平行的竖带状区域。
便秘、腹泻、腹痛、结肠炎等。
(29)乙状结肠、直肠
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缘的带状区域。
直肠炎、直肠癌、便秘、乙状结肠炎、结肠炎等。
(30)肛门
位于足底跟骨前缘直肠反射区的内侧,约近足底内侧拇展肌外缘。
直肠癌、肛周围炎、痔疮、肛裂、便血、便秘、肛门下垂等。
(31)心脏
位于足底肺反射区下方,第4、5跖骨头之间,与肩反射区平行。
心脏疾病、高血压、失眠、盗汗、口舌生疮、肺部疾患等。
(32)脾
位于左足底第4、5跖骨之间,距心脏反射区下方一横指。
发热、炎症、贫血、高血压、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肤病,增强免疫力及抗癌力等。
(33)生殖腺1(性腺)
位于双足足底跟骨的中央。
男女性功能低下、男性不育、女性不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前列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并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34)臀部
位于双足底足跟的外侧缘,膝反射区的近心端所形成的区域。
臀部软组织损伤、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下肢软弱无力等。
(35)股部
位于双足足底,臀部反射区至骰骨与第5跖骨连接处的区域。
风湿痛、坐骨神经痛、股部疾患、偏瘫等。
(36)上臂
位于双足足底外缘,第5跖骨外侧的带状区域。
上肢麻木、无力,肩、肘关节软组织损伤。
(37)血压点
位于双足底大脚趾根部2条横纹线间的中点所形成的区域。
高血压。
(38)食管、气管
位于双足底第1跖趾关节上下方,下接胃反射区。
食管疾患、梅核气、气管疾患等。
(39)腋窝
位于双足底,足背的肩关节反射区的下方,呈香蕉状,从足外缘斜向上行至第4、5跖骨间隙的远端。
颈椎病、肩周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上肢酸麻痛等。
(40)头、颈淋巴结
位于双足各足趾间的跖骨根部呈凹字形,足底足背两面均有。
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等部位的疾病,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大及免疫力低下。
(41)舌、口腔
位于双足大脚趾第1节底部内缘,靠近大脚趾趾间关节的下方,邻近血压点的内侧。
口腔溃疡、口干、唇裂、口唇疱疹等。
(42)失眠点
位于双足足底跟骨中央,在生殖腺反射区的前方。
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43)鼻
位于双足大脚趾腹内侧延伸到大脚趾趾甲的根部,第1趾间关节前。左鼻反射区在右足,右鼻反射区在左足。
各种鼻部疾患及上呼吸道疾患。
2、足背反射区
1.胸部淋巴结2.平衡器官3.胸(乳房)4.横膈膜(膈)5.扁桃体6.下颔7.上颔8.喉、支气管9.腹股沟10.肩胛骨11.肋骨12.闪腰点13.牙齿14.声带
【1)胸部淋巴结
位于双足足背第1跖骨与第2跖骨之间。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肿块、胸痛、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2)平衡器官(内耳迷路)
位于双足背第4、5跖趾关节的近心端,前端靠近跖趾关节处所形成的区域。
耳鸣、耳聋、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眩晕症、高血压、低血压、平衡失调、晕车、晕船。
(3)胸(乳房)
位于双足背第2至第4跖骨之间,起自第2至第4足趾趾蹼,向后延伸到第2至第4跖骨底部所形成的区域。
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癌、胸闷、哮喘、经前乳房胀痛、更年期综合征、胸部软组织损伤。
(4)横膈膜(膈)
位于双足足背跖骨、楔骨关节和跖骨、骰骨关节所形成的带状区域,横跨足背左右。
呃逆、恶心、呕吐及膈肌痉挛引起的腹胀、腹痛等。
【5)扁桃体
位于双足背第1足趾第1节趾骨拇长伸肌腱两侧形成的区域。
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痛、咽炎、喉炎、鼻炎、免疫功能低下。
(6)下颌
位于双足足背大脚趾趾间关节横纹近侧的带状区域。
牙周炎、牙龈炎、龋齿、牙痛、下颌关节炎、打鼾等。
(7)上颌
位于双足足背大脚趾趾间关节横纹远侧的带状区域。
牙周炎、牙龈炎、龋齿、牙痛、上颌关节炎、打鼾等。
(8)喉、支气管
位于双足足背第1、2跖趾关节结合部的后凹陷中。
气管炎、咽喉炎、咳嗽、气喘、感冒等。
【9)腹股沟
位于双足足背,距离盆腔淋巴结反射区上方约一指宽距离之处。
生殖系统疾患、性功能低下、性冷淡、前列腺增生等,并能延缓衰老。
(10)肩胛骨
位于双足背第4、5跖骨之间的近端1/2,并与骰骨关节连成一叉状。
肩周炎、肩胛酸痛、肩关节活动障碍、颈肩综合征等。
(11)肋骨
位于双足足背第1楔骨与舟骨之间为内肋骨反射区;第3楔骨与骰骨之间为外肋骨反射区。
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胸闷、胸痛、肩痛等。
(12)闪腰点
位于双足背第2跖骨与第2楔骨关节两侧的凹陷中,即肋骨反射区的后方。
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等腰部疾患。
(13)牙齿
位于双足各趾间关节的两侧。
牙痛、牙周病、牙周脓肿、龋齿等。
(14)声带
位于双足足背第1、2跖骨底结合部前下方的凹陷中,第1、2跖骨之间。
声带小结、失声、声音嘶哑、气管炎等。
3.足内侧反射区
1.股关节2.盆腔淋巴结3.前列腺、子宫4.阴道、阴茎、尿道5.颈椎6.胸椎7.腰椎8.骶骨9.内尾骨10.子宫颈
(1)股关节
位于双足内踝下的弧形区域。
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2)盆腔淋巴结
位于双足内侧的踝关节前面,距骨和舟骨之间构成凹陷的部位。
各种炎症、发热、下肢浮肿、踝部肿胀、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3)前列腺、子宫
位于双足的内侧,内踝的后下方,跟骨的前方,形成一三角形的区域。前列腺的敏感点在三角形直角顶点附近;子宫的敏感点在三角形的中部,子宫颈的敏感点在三角形的底部。
闭经、月经不调、宫颈炎、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
(4)阴道、阴茎、尿道
位于双足的内侧,起自膀胱反射区,向后上延伸,经距骨至内踝的后下方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尿失禁、尿潴留、尿道炎、阴道炎、遗尿、前列腺肥大。
(5)颈椎
位于双脚大脚趾根部内侧横纹尽头处凹陷中(平行于近节趾骨前中大部)。
颈椎病,如颈肩背酸痛、僵硬、手指麻木等,落枕、高血压、头痛、失眠、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感冒等。
(6)胸椎
位于双足弓的内侧缘,起自第1跖骨头,止于第1楔骨的前方,类似第1跖骨的长度所形成的带状区域。
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癌、胸椎病变,颈、肩、背软组织病变、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7)腰椎
位于双足弓的内侧缘,起自第1楔骨,止于舟骨形成的带状区域。相当于第1楔骨与舟骨的长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急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退行性脊椎炎、坐骨神经痛、腰部软组织病变等。
(8)骶骨
位于双足弓内侧缘,起自舟骨经距骨下方至跟骨前缘形成的带状区域。
骶骨部胀痛、骶尾部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痔疮等。
(9)内尾骨
位于双脚内侧脚跟部,沿跟骨结节向前延伸所形成的呈一弧形带状区域。
骶骨部酸胀疼痛、生殖系统疾患、痔疮、头痛、失眠等。
(10)子宫颈
位于双足内踝的下后方,为尿道等反射区的延伸部位。
子宫颈炎、官颈糜烂、子宫脱垂、白带过多等。
4.足外侧反射区
(1)肩
位于双脚脚掌外侧第5跖趾关节后方的凹陷处形成的区域,右肩反射区在左脚上,左肩反射区在右脚上。
肩周炎、肩背酸痛、肢麻、无力等。
(2)膝关节
位于双足的外侧弓上,跟骨结节的前方与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一个半月形的区域。
膝关节各种损伤与炎症、下身瘫痪、髌骨软化症及关节病变。
1.肩2.膝关节3.生殖腺24.髋关节5.腹部淋巴结6.外尾骨7.肘关节
(3)生殖腺2(性腺)
在外踝后下方的直角三角形区域。
男女性功能低下、男性不育、女性不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前列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并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4)髋关节
位于双足外踝下的弧形区域。
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疼痛、腰背痛等。
(5)腹部淋巴结
位于双足外侧踝关节前,距骨和舟骨之间构成凹陷的部位。
各种炎症、发热、囊肿、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症等。
(6)外尾骨
位于双足跟渺限嵯彖,沿跟骨结节向前延伸呈弧形的带状区域。
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痔疮、骶骨部酸胀疼痛、骶尾部损伤、骶尾部软组织病变等。
(7)肘关节
位于双脚外侧第五趾骨与楔骨粗隆凸起的前后。
肘关节的损伤、酸痛、炎症等。
5.小腿部反射区
1.下腹部2.直肠、肛门3.坐骨神经
(1)下腹部
位于双足腓骨外侧后方,自外踝向上延伸四个拇指宽的带状区域。
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盆腔炎、下腹部疼痛、性冷淡等。
(2)直肠、肛门
位于小腿内侧面,胫骨后方与肌腱之间,内踝后方起向上约四横指宽的带状区域。
痔疮、直肠癌、便秘、直肠炎、静脉曲张等。
(3)坐骨神经
位于双足内、外踝水平以上,沿胫骨和腓骨后缘延伸近膝关节的带状区域。
坐骨神经痛、膝关节和小腿部疼痛、糖尿病等。
经穴和经外奇穴
1.足太阴脾经
(1)隐白
大脚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
(2)大都
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中。
腹胀、腹痛、胃脘痛、腹泻、便秘、呕吐等。
(3)太白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腹泻、便秘、痔疮、脚气、身体重痛等。
(4)公孙
由足背最高点向内侧移按,当骨边凹陷中。
胃痛、消化不良、呃逆、肠鸣、便秘、月经不调等。
(5)商丘
腹胀、腹泻、便秘、黄疸、足踝痛等。
(6)三阴交
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肠鸣腹胀、腹泻、月经不调、带下、子宫下垂、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等。
(7)漏谷
胫骨后缘三阴交穴上3寸陷中取之。
小便不利、下肢痿痹、足踝肿痛、遗精等。
(8)地机
阴陵泉下3寸。
腹胀、腹泻、水肿、黄疸、痛经等。
(9)阴陵泉
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
水肿、膝痛、阴茎痛、霍乱、中风等。
点击右上角按钮就可分享到“朋友圈”
哈尔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zz/4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足部穴位对症按摩法及注意事项
- 下一篇文章: 吴若石新足健法的操作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