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聚集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分析
作者:王倩,袁宝明,金鹏,毛婷婷,庞月,于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由头位变动所诱发的反复发作性的且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终末器官疾病,占所有眩晕疾病的20%-30%,1年患病率约为1.6%,终生患病率约为2.4%,使BPPV成为眩晕最多发的病因之一。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嵴顶结石症和管石症。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前半规管BPPV(AC-BPPV)、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和后半规管BPPV(PC-BPPV)。根据病因将BPPV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BPPV的病因不明确,其是否具有家族遗传性、发病诱因以及基因易感性等笔者见国内较少报道。本研究通过收集4个家族性特发性BPPV患者,分析其发病特点及临床特性,对BPPV疾病的家族遗传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未来能够指导临床,起到及早预防以及缩短病程的目的。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医院自-04--03经门诊检查确诊为BPPV的患者共计例,统计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中的家族性BPPV,确诊BPPV患者共计9例,来源于4个家系。所有确诊患者及疾病分类均符合BPPV诊断和治疗指南()。
研究方法详细询问并登记病史特征,包括每个家族中发病患者的性别、初次发病年龄、职业、有无诱发因素、症状、诊断、睡眠状况、临床表现等资料;耳科常规检查;耳石检查:行Dix-Hallpike检查和Rolltest试验。所有患者在确诊后根据诊断的管型进行相应的复位治疗,前半规管BPPV及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手法复位。当天手法复位后嘱患者避免头部过度运动48h,1周内若再次出现变动头位眩晕发作可复诊再次进行手法复位治疗。3个月内密切随访。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般情况例确诊BPPV患者中,男例,女例,男∶女=1∶2.28,年龄9-79岁。其中特发性BPPV例,占全部患者的97%。继发于外伤、手术等明确致病因素的BPPV共81例,占全部患者的3%。家族性BPPV患者资料及特点9例来源于4个家系的特发性BPPV患者(图1),其中男3例,女6例,男∶女=1∶2;初次发病年龄31-66岁;病程2d-8年。上述患者均无明确致病因素,占本研究中所有特发性BPPV患者的0.4%;眼震持续时间为数秒至1min;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与体位变换有关的头晕、视物旋转,见表1。
家系1、3、4中发病患者多有发病前疲劳史,家系2中2例患者有因为腰部不适强迫侧卧位的前驱因素。所有患者的眼震持续时间均1min,诊断为管石型BPPV。所有患者都有视物旋转及头晕的临床症状,伴或不伴恶心呕吐。所有患者均为单管受累,管石型耳石症。同一个家族中的不同患者发病位置可不一致。
讨论
BPPV的发病特点是突发的,短暂的旋转性的感觉,并伴有特征性的眼震。头位的快速变换可以诱发出眩晕症状,患者可出现恶心或呕吐,并且严重地影响了日常生活。患者通常会出现自发性的缓解以及复发。BPPV根据病因可分为2类:特发性和继发性,大多数BPPV都是特发性,没有明确的诱发因素。而继发性BPPV可继发于头外伤、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偏头痛、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病毒性迷路炎等病因。而本研究中的家族性BPPV各个成员由于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均属特发性BPPV,因此不会受梅尼埃病、偏头痛的家族聚集性的干扰。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特发性BPPV多发于妇女和老年人,高发年龄段为50-60岁,并且女:男在2∶1-3∶1。
目前一些学者研究认为耳石脱落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或与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维生素D缺乏症等相关,还有可能与BPPV的发病相关,上述研究尚待进一步论证。另有研究显示,患有焦虑障碍的人群罹患BPPV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17倍。本研究的家系中发病成员并未被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及其他共患病,但均有睡眠欠佳的情况,长期如此,可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严重的可以出现机体功能障碍,导致BPPV发生率上升。
在Gizzi等的文献中我们首次得知BPPV的家族聚集现象——BPPV组的亲属患病率较非BPPV患者高5倍。紧接着Gizzi等对一个3代家系中的家族成员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基因连锁分析并将其致病基因定位于第15号染色体,认为其致病基因可能位于GA-TAl51F03N与GA-TA85D02之间,但明确的致病基因尚未确定。在美国,一项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了BPPV确实存在着家族聚集性。且现有报道2个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的基因位点,良性复发性眩晕1(BRV1)和BRV2,BRV1定位在6p,BRV2定位在22q12。国内现有报道3个家族性发病的BPPV,分别为7例、5例和11例,均为具有相似症状并经临床确诊的BPPV患者。所以,遗传因素以及基因方面的表达有可能在BPPV患者家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9个临床病例也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在家系1、2、3中同一个家系中亲姐妹或亲姐弟共患病,表现为同代患病;而家系IV中为母子以及表亲共患病,表现为传代患病。
此外,同一个家系中发病患者首次发病年龄相近,年龄间隔10岁,分别为45岁和46岁,46岁和51岁,53岁和60岁,31、39和41岁。本研究发现同一个家族内不同患者在相近的年龄段内可首次发病,考虑是否有相同的致病因素促使BPPV的发作。家系4为两代发病,首次发病年龄相近,且与其他3个家系比较患者初次发病年龄偏小。考虑多代发病的家族是否因带有相同的遗传致病基因促使耳石的脱落,诱发BPPV的发作,这有待相关的临床研究,也需要长时间及大样本的收集。
4个家系中9例患者的病程从2d-8年,但同一个家系中非首发的疑有BPPV表现的患者皆因有亲属曾被确诊为BPPV而及时就医,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并有效地减少了漏诊或误诊,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一个家系中的患者BPPV的发病位置可不同,但仍然以右侧后半规管BPPV发病最多,与文献相符。家系1、4均是因为体位变化而诱发相关症状,家系2中姐妹亦有相同的促发因素,均有发病前强迫侧卧位1-3个月病史,随后出现与侧卧位同侧的BPPV发作。所以,我们认为虽然同一家族发病患者耳石脱落的位置不同,但相同的诱发因素可以促发BPPV的发作。
4个家族中所有确诊患者均为单侧管石型BPPV。检查过程中,眼震持续时间大多为10s以内,只有家系Ⅳ中Ⅲ3眼震持续时间长,接近1min,且此患者为此家系中首次发病年龄最小者,是否有遗传因素作用于其中尚需进一步研究。
家系1、2中发病患者都是首次发病即来门诊行相关检查之后确诊。随访过程,家系1中Ⅱ7在首次发病之后1个月后复发1次,再次复位后,随访过程中无再复发。家系3中Ⅱ1和Ⅱ4分别有8年和5年的疾病史,但经系统的耳石复位后随访中亦无复发。提示积极的耳石复位治疗对家族性BPPV是行之有效的,对于病程长的患者亦不影响其复位治疗的效果。
对于确诊为BPPV的患者尤其是复发性BPPV患者,临床均会详细询问病史以及家族史等相关情况。经询问家族史,如家族成员中其他成员有类似症状,虽未经确诊,仍应视为高危家族。应详细询问整个家族的头晕、眩晕病史,进行详细的筛查,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家族BPPV的发生,对家族中高危人员进行相关教育,以期起到及早预防的目的。
本文研究例数较少,尚需要大样本多个发病家族全方面的基因检测以及对于家族发病方面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总之,家族性BPPV患者虽然其致病因素或遗传机制尚不明确,但迫切需要引起临床医生以及公众的重视。一方面对可疑家族性BPPV提前进行临床筛查可以提高诊疗效率,有效减少BPPV的漏诊或误诊,起到及早预防以及缩短病程的目的,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深入对家族性BPPV进行研究对BPPV的遗传咨询、病因学及遗传学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年33卷11期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by/11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崇课堂如何防治晕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