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材足疗推拿培训课程不能丢,献给热



第一章足疗带全身推拿

第一节足部介绍

一、足的各部名称

按照西医解剖学的规定,足趾在前足跟在后,大拇趾在内侧小拇趾在外侧,足底在下足背在上,足底又叫足的掌跖面,足背后面与小腿相连接,足和小腿之间构成踝关节。

足部大拇趾和其他四趾都有内、外、背、跖四个面和趾骨、趾根等,趾的背面有趾甲,其掌趾面又叫趾腹或趾端掌趾面,脚底,由前向后分为掌跖前部、足心和足跟等。

二、足部的骨与关节

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足部的关节达33个之多。人体有块骨,肌肉达多块。

(一)足部的骨骼:

1、跗骨:包括跟骨、距骨、舟状骨、楔骨、骰骨等7块骨。

2、跖骨:第一至第五跖骨构成了掌跖部的前半部,每块跖骨又分为近端远端,足背面和掌跖面,跖远端分别叫头部、颈部、体部和基底部。

3、趾骨:足部有14块趾骨,包括拇趾近节和远节、第二至五趾近节中节和远节,每块趾骨又分为近端和远端。

(二)足部的关节:

踝部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踝关节,它是足部最大的关节,也是

最后面的关节。

第二节反射区的定位

一、反射区的含义

反射区:指足部与全身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敏感区域。

二、反射区的定位

1、心:定位左足第四、第五跖骨颈间为中心约拇指腹大小的范围,

敏感点偏上方。

2、肾:肾上腺反射区下1寸的范围。

3、肾上腺:足底第二、第三趾骨颈间,足掌人字形凹陷处,敏感点偏上方。

4、腹腔神经丛:位于第二、三跖骨近2/3处,肾反射区周围。

5、输尿管:从肾中开始斜向足底内侧的膀胱反射区,是贯彻脚心的、长形弧状条带区。

6、膀胱:足底内侧舟状骨下方的软性稍突起处。

7、尿道:足内侧自足跟内前方的膀胱反射区一直内踝的后下方均属于尿道反射区。

8、额窦:足拇趾顶端。

9、三叉神经:拇指末节外侧分为上、中、下肢,上肢占据拇指的

1/2,上端与额窦相连,延此处为拇指隆起部位为中肢,从此处到指根为下肢。

10、小脑与脑干:位于拇趾趾腹外下部,下界绝不可超过趾间关节,也不能在拇趾的外侧面上。

11、鼻:拇指末节内侧。

13、大脑:拇趾趾腹全部区域均属于大脑反射区。

14、脑垂体:位于拇趾趾腹中央深部。

15、眼:第二、三趾根两侧与足底面的斜面为眼的敏感点,二、三趾背侧的趾足间也有一个敏感点。

16、耳:第四、五趾根两侧与足底面的斜角为耳的敏感点,第四、五趾根间背侧的趾蹼处共有5个敏感点。

17、颈项:位于拇趾根横纹处,有两个敏感点,趾根两侧。

18、食道与气管:第一跖趾关节偏内侧的纵向带状区。

19、甲状腺:足底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处与第二跖骨之间的区域。

20、甲状旁腺:85%的机会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外侧的远侧,靠近拇趾根横纹附近,15%可能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

21、肺、支气管:足底脚掌后半部,斜方肌的后方,内界是甲状腺,构成横向带状区。

20、斜方肌:足底脚掌前半部,眼耳斜反射区后方,呈横向带状区。

22、心:左脚第四、五跖骨颈之间,上界被肺覆盖,下界与脾相邻,敏感点在肺覆盖的位置。

23、脾:左脚第四、五跖骨基地间,心反射区下方。

24、肝:右脚第四、五跖骨足底面,上界与肺反射区重叠。

25、胆:右脚第三、四跖骨上部肝反射区内。

26、胃:第一跖趾关节后方的甲状腺反射区之后,敏感点位于第一跖骨的内侧缘。

27、胰:第一跖骨靠近基底部的位置,远侧是胃反射区,近侧是十二指肠反射区。

28、十二指肠:位于第一跖骨基底与楔骨形成的关节上。

29、小肠:除脚掌和脚后跟,大部分脚心都是小肠的反射区。

30、盲肠与阑尾:位于右脚跟前缘外侧。

31、回盲瓣:右脚跟前外侧的盲肠阑尾反射区前方。

32、升结肠:右脚掌外侧,远端达第五跖骨基底内侧端。

33、横结肠:位于脚心的脚掌后沿,一般相当于胰和十二指肠的水平线上的横带状区。

34、降结肠:左脚掌心外侧相当于胰和十二指肠平面至足限外侧的前方。

35、乙状结肠和直肠:自左跟外前方呈反"S"型移行至右足跟内前方的膀胱反射区的后方。

36、肛门:左足跟前内方,膀胱后缘的足底和足内侧交界处。

37、失眠点:位于生殖腺反射区远侧稍偏内。

38、生殖腺:足跟部正中。

39、腹泻点:足跟与足底交界处后缘正中偏内。

40、颈椎:位于拇趾近节趾骨的内侧面,实际上拇止的近节趾都代表颈椎。

41、胸椎:第一跖骨内侧缘。

42、腰椎:第一跖骨基底以下,跟骨以前的足弓内侧缘,相当与楔骨和舟状骨的内侧。

43、骶骨:位于脚弓最高处稍后方的跟骨前内侧,前面与腰椎相连,后面接于尾骨。

44、内尾骨:位于跟骨的后内和下内缘。

45、子宫或前列腺:足跟内侧,内踝的后下方,呈上小下大的梨子形状的区域,上方是宫颈的敏感点。

46、腹股沟:内踝尖正前方凹陷处。

47、下身淋巴结: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

48、内侧髋关节:内踝外下和后方的关节缝内。

49、内侧直肠及肛门:胫骨内侧后下方,内踝上3寸以下的带状区、敏感点位于内踝后上方。

50、内侧坐骨神经:沿胫骨内后缘上行至胫骨髁下方凹陷为止。

51、肩:第五跖趾关节为中心。

52、上臂:第五跖骨外面和上面,在肩和肘之间的区域。

53、肘:第五跖骨基底部前后外侧的凹陷处。

54、膝:脚外侧外踝下方的凹陷处,相当于脚底外侧跟骨与骶骨之间的陷。

55、外尾骨:足跟外下和外后方。

56、外侧生殖腺:足跟外侧外踝后下方,呈上小下大的梨子形状区域。

57、肩胛骨:足背第四、五跖骨与楔骨间呈一带状区域。

58、上身淋巴结:外踝前下方的凹陷中。

59、外侧髋关节:外踝内侧的前方,下方和后方的骨缝。

60、下腹部:外踝后方的凹陷带状区上界不超过外踝上四横指,敏感点位于外踝后上方。

61、外侧坐骨神经:小腿外侧的腓骨后方长形区域和胫骨与腓骨之间之间的胫前肌均定位外侧坐骨神经。

62、上颚:足拇趾趾间关节远侧。

63、下颚:足拇趾趾间关节近侧。

64、扁桃腺:足拇趾近节趾骨背侧中段两旁。

65、咽喉:第一跖趾关节外上方的骨突起外,敏感点偏背部稍远侧。

66、气管:位于第一跖骨基底外侧。

67、胸部淋巴腺:位于第一跖骨的外侧沿。

68、内耳: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间。

69、胸部和乳房:位于第二、三、四跖骨足背侧形成的大片状区域。

70、膈肌:经过足背最高点的横形带状区,一般相当于跖跗关节处。

71、内肋骨:在足背最高点的后下方凹陷处。

72、外肋骨:第四、五跖骨的凹陷中,表面有一软包块鼓起,第五跖骨粗隆内后方。

73、输卵管或输精管:内侧连于内踝后下方的前列腺(或子宫),外侧与足跟外侧的睾丸(或卵巢)相接,中间经过内外踝前方的胫距关节线,形成一条横向的带状区。

74、上下淋巴腺:上身淋巴腺位于外踝前下方的凹陷中,下身淋巴腺位于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

75、解溪:足背两踝关节前横纹中点,两筋间。

四、足疗按摩手法流程(左脚)

1、心心相印:施术者滴适当按摩膏在手心上,双手心并拢,指尖朝下,然后快速搓动以产生热度为宜。

2、快刀斩乱麻:施术者手心上搓动产生热度后,双手贴放在受术者的小腿部,足底.内.外.背部等处,快速推搓以产生热度为宜。

3、兵分三路:施术者使用大拇指指腹操作。先延足阳明胃经从解溪穴推至足三里穴,原路拔回来(三次);后延小腿外侧足少阳胆经从悬钟穴推至阴陵泉穴,原路拔回来(三次);再延小腿内侧足太阳脾经从三阴交穴推至阴陵泉穴,原路拔回来(三次)。

4、左三右四压四方:施术者手掌自然弯曲,手指回指并拢大拇指贴靠食指呈“V”字形。然后双手贴放在受术者的足胸部反内外侧,施力适度,幅度适度,以左右摆动3次,最后压四方。

5、开天门:食指扣拳法,刮足底腹部区小肠反射区;心、脾(先点法、后刮法),肾、肾上腺(先点法、后提刮法,),腹腔神经丛(打圈刮法),输尿管(推刮法),膀胱(点按法),尿道(男)阴道(女)(推法)。

6、头部区:额窦(刮法),鼻(推法),三叉神经、小脑与脑干(先点法、后捏法),大脑、脑垂体(先点法、后刮法),颈项(先点法、后横刮法),眼晴(2个)、耳朵(2个)(先点法、后拉通刮法)。

7、胸部区:食道,降压点(先点法、后刮法),甲状腺(刮法),甲状旁腺(先点法、后刮法),肺支气管(先点法、后提刮法),斜方肌(2个)(先点法、后拉通刮法)。

8、腹部区:心、脾(先点法、后刮法),肾、肾上腺(先点法、后提刮法),腹腔神经丛(打圈刮法),输尿管(推刮法),膀胱(点法),尿道(男)阴道(女)(推法),胃、胰、十二指肠(先点法、后拉通刮法,泻法),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使用拉通刮法,泻法,刮3次),小肠((刮法,后使用4指扣拳法拉通刮3-5次)。

9、盆腔区:生殖腺(先点法、后拉通刮法,刮完整个盆腔区),失眠点(先点法、后横刮法),坐骨神经、腹泻点(先刮法、后点法)。

10、足内侧区:颈椎(刮法),胸椎(刮法),腰椎(刮法),骶骨(刮法),内尾骨(刮法),子宫、前列腺(打圈刮法、后点按法),下身淋巴结、腹股沟(先点法、后推法),髋关节、直肠、肛门(推法),内侧坐骨神经(先推法、后拔法)。

11、足外侧区:肩关节(推法),肘关节(先点法、后推法),膝关节(推法),外尾骨(刮法),睾丸、卵巢(打圈刮法、后点按法),肩胛骨(推法),上身淋巴结、髋关节(点法、推法),下腹部(推法),外侧坐骨神经(先推法、后拔法)。

12、足背部区:上颌(横推法)、下颌(横推法法)、扁桃腺(挤点法),咽喉、支气管(先推法、后点法),内耳迷路(挤拉法),胸部和乳房(双拇指推法),横隔(刮法),内肋、外肋(先点按法、后打圈刮法),上下身淋巴结(挤点法),解溪、足三里(先点后推再回拔法)。

13、全心全意:施术者双手自然弯曲,半握拳。双手第二指关节节背面贴紧在受术者的足背面,然后鸳鸯快速推搓,以发热为宜。

14、三翻五次:施术者以加热动作,放松动作相结合。在受术者小腿内、外侧,足内、足背部,足底部等处快速推搓,以发热为宜。

15、敲锣打鼓:使用锤法搞打小腿内、外侧,足背部内、外侧,足底部等。

16、龙飞凤舞:施术者双手四指并拢,大拇指贴在食指指结节处,然后在受术者的足背面喉,支气管,胸部和乳房,内耳迷路等反射区部位以拍法,锤法快速敲打。

17、万流归宗:手半握拳,用拳第二指关节在受术者足腹部区进行上下拉刮5-8次。

18、金锤落地:施术者双手自然弯曲,握空心拳,在受术者足底腹部区,盆腔区进行搞打。

五、足疗按摩手法流程(右脚)

1、心心相印:施术者滴适当按摩膏在手心上,双手心并拢,指尖朝下,然后快速搓动以产生热度为宜。

2、快刀斩乱麻:施术者手心上搓动产生热度后,双手贴放在受术者的小腿部,足底.内.外.背部等处,快速推搓以产生热度为宜。

3、兵分三路:施术者使用大拇指指腹操作。先延足阳明胃经从解溪穴推至足三里穴,原路拔回来(三次);后延小腿外侧足少阳胆经从悬钟穴推至阴陵泉穴,原路拔回来(三次);再延小腿内侧足太阳脾经从三阴交穴推至阴陵泉穴,原路拔回来(三次)。

4、左三右四压四方:施术者手掌自然弯曲,手指回指并拢大拇指贴靠食指呈“V”字形。然后双手贴放在受术者的足胸部反内外侧,施力适度,幅度适度,以左右摆动3次,最后压四方。

5、开天门:食指扣拳法,刮足底腹部区小肠反射区;肝、胆(点法),肾、肾上腺(先点法、后提刮法,),腹腔神经丛(打圈刮法),输尿管(推刮法),膀胱(点按法),尿道(男)阴道(女)(推法)。

6、头部区:额窦(刮法),鼻(刮法),三叉神经、小脑与脑干(先点法、后捏法),大脑、脑垂体(先点法、后刮法),颈项(先点法、后横刮法),眼晴(2个)、耳朵(2个)(先点法、后拉通刮法)。

7、胸部区:食道,降压点(先点法、后刮法),甲状腺(刮法),甲状旁腺(先点法、后刮法),肺支气管(先点法、后提刮法),斜方肌(2个)(先点法、后拉通刮法)。

8、腹部区:肝、胆(点法),肾、肾上腺(先点法、后提刮法),腹腔神经丛(打圈刮法),输尿管(推刮法),膀胱(点法),尿道(男)阴道(女)(推法),胃、胰、十二指肠(先点法、后拉通刮法,泻法),盲肠阑尾、回盲瓣(先点法、后刮法)升结肠、横结肠(使用拉通刮法,泻法),小肠((刮法,后使用4指扣拳法拉通刮3-5次)。

9、盆腔区:生殖腺(先点法、后拉通刮法,刮完整个盆腔区),失眠点(先点法、后横刮法),坐骨神经、腹泻点(先刮法、后点法)。

10、足内侧区:颈椎(刮法),胸椎(刮法),腰椎(刮法),骶骨(刮法),内尾骨(刮法),子宫、前列腺(打圈刮法、后点按法),下身淋巴结、腹股沟(先点法、后推法),髋关节、直肠、肛门(推法),内侧坐骨神经(先推法、后拔法)。

11、足外侧区:肩关节(推法),肘关节(先点法、后推法),膝关节(推法),外尾骨(刮法),睾丸、卵巢(打圈刮法、后点按法),肩胛骨(推法),上身淋巴结、髋关节(点法、推法),下腹部(推法),外侧坐骨神经(先推法、后拔法)。

12、足背部区:上颌(横推法)、下颌(横推法法)、扁桃腺(挤点法),咽喉、支气管(先推法、后点法),内耳迷路(挤拉法),胸部和乳房(双拇指推法),横隔(先点法,后刮法),内肋、外肋(先点按法、后打圈刮法),上下身淋巴结(挤点法),解溪、足三里(先点后推再回拔法)。

13、全心全意:施术者双手自然弯曲,半握拳。双手第二指关节节背面贴紧在受术者的足背面,然后鸳鸯快速推搓,以发热为宜。

14、三翻五次:施术者以加热动作,放松动作相结合。在受术者小腿内、外侧,足内、足背部,足底部等处快速推搓,以发热为宜。

15、敲锣打鼓:使用锤法搞打小腿内、外侧,足背部内、外侧,足底部等。

16、龙飞凤舞:施术者双手四指并拢,大拇指贴在食指指结节处,然后在受术者的足背面喉,支气管,胸部和乳房,内耳迷路等反射区部位以拍法,锤法快速敲打。

17、万流归宗:手半握拳,用拳第二指关节在受术者足腹部区进行上下拉刮5-8次。

18、金锤落地:施术者双手自然弯曲,握空心拳,在受术者足底腹部区,盆腔区进行搞打。

六、为什么先做左脚后做右脚?

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并结合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临床经验而来的。

1、人体左脚带有磁性引力,右脚带有电极斥力,磁性引力易于接收外来的刺激,而右脚刚好相反。

2、心、脾等反射区在人体的左侧,先按摩心脏反射区可促进身血液循环。脾具有造红细胞、白细胞的功能,按摩脾反射区可使脾造红细胞的功能增强,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加速康复。

七、反射区必须住逐一按摩

1、如果同时按摩多个反射区会使血液循环过快,这时对氧的需要增大而人的摄氧量是一定的明显使氧供应不足,会感觉还要疲劳,重出现昏迷。

2、反射区逐一按摩可增强传入和传出神经冲动,就可增强内分泌腺的分泌有效的到达靶器官进行调节的能力。

八、沐足的主要好处

1、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毒素排泄。

2、刺激反射区消除亚健康状态,还能及时发现病灶的萌芽状态。

3、消除疲劳,焕发精神。

九、足疗操作前注意事项

1、对足踝外伤肿胀血肿不用热水泡脚,应先冷敷止血勿动,提高患肢止痛,24小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化瘀,轻手法按摩消肿。

2、对于血性疾病如皮下出血,紫斑,月经过多,血友病等应慎重从事。

十、足疗禁忌症

1、严重出血的疾病患者

2、肺结核活动期

3、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

4、严重心肌梗塞不稳定者

5、心肾功能衷竭肝坏死者

6、有传染病的

十一、足疗带全身推拿之颈项推拿法

1、拿捏颈项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拇指和食中坏指指腹着力,从患者风池穴向下拿揉至项根部,反复3-5遍。

作用:放松颈项部肌群和韧带,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颈椎病、落枕、前斜方肌项痛、头痛等。

2、点穴法:风池、风府、天柱、百劳。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拇指指腹分别点按风池、风府、天柱、百劳,由轻到重点按10秒,2-3次。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风寒感冒,头项强痛等疗效。

3.拨颈项韧带法(3条)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侧后方。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拇指端着力于一侧颈肌外缘或项韧带旁,自上而下缓慢拨动,每条反复操作3-5遍.作用:颈椎病、落枕、项韧带劳损、头痛、眩晕、心悸等。

4、鱼际分颈项法

手法:术者位于患者后方,双手拇指及大鱼际着力,从颈椎棘突向两侧分推3-5次。作用:放松韧带,缓解韧带紧张,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达到治疗头痛、恶心、呕吐、颈椎病、落枕等。

5、肘滚颈项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手肘滚法从一侧肩部向上滚至风池穴,反复3-5次。

作用:放松颈椎,疏通经络,达到治疗颈椎病、落枕等。

6、鱼际滚颈项部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一手四指自然屈曲,从风池滚至大椎,反复5-6次。

作用:激活颈项韧带,疏通经络,达到治疗颈椎病、落枕、高血压、头痛等疗效。

十二、足疗带全身推拿之肩部推拿法

1、提拿双肩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两手分别提拿两侧斜方肌,反复6-8次;然后双手同时提拿单肩3次来回,另侧同操。

作用:放松斜方肌肌群,疏通经络,扩张肌群,缓解斜方肌劳损,达到治疗肩部疼痛、肩周炎急性等。

2、点穴法:肩井、巨骨、秉风、天宗、肩贞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双手分别点肩井、巨骨、秉风、天宗、肩贞,每穴点10秒。

作用:治疗肩周炎,肩关节痛,肩胛骨痛,肩部劳损,上肢麻木,上肢不能举;治疗颈椎病。

3、指拨双肩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一手扶住肩部,另一手用大拇指指腹从肩峰拨肩胛提肌至大椎旁、胸一至胸五的足太阳膀胱经、肩胛骨内侧缘及外侧缘,来回3拨次,另侧同操。

作用:疏通经络,催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腱炎、肩关节扭伤等。

4、肘滚双肩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一手扶住肩部,另一手以肘尺侧施力于肩胛提肌,竖脊肌及肩胛间肌等,3-5次。

作用:扩张斜方肌,疏通经络,达到治疗斜方肌劳损、肩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

5、提拿双肩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两手分别提拿两侧斜方肌,3-5次。

作用:放松斜方肌肌群,疏通经络,扩张肌群,缓解斜方肌劳损,达到治疗肩部疼痛、肩周炎急性等。

6、活动肩关节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患侧上肢于胸前屈肘,手搭放于对侧肩部。者位于其身体后侧,以一手扶按对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托握其肘部并缓慢于胸前向对侧托搂,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个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

作用:滑利关节,拉伸关节韧带,缓解肩部疼痛,达到治疗肩关节痛、肩周炎等。

7、捶拍肩部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两手自然握空心拳使肩背部进行锤拍1-2分钟。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治疗肩背肌群劳损、疼痛等。

8、挤提肩关节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双手分别贴于上肢上臂三角肌挤提3-5次。

作用:滑利关节、肩周炎、上肢麻木等。

十三、足疗带全身推拿之腿部前侧推拿法

1、大小腿前侧按压法

手法:双掌按压大腿前侧肌群及掌揉及指拨大腿内、外、前侧肌群;拨揉膝周韧带及常见痛点;指拨足明阳胃经(以足三里至解溪穴)后点按解溪穴,再敲打足三里。

作用: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大小腿肌群疲劳之功效。

2、屈膝按法

手法:屈膝点压腘窝后痛点及内外膝眼,指拨大腿内、外两侧肌群和提拿大腿后侧肌群;抱揉提大腿内、外、前侧肌群,六指分拨大腿前侧肌群从下至上一个来回;滚揉小腿比目鱼肌及内、外两侧腓肠肌,握压小腿肌。

作用: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膝关节和大小腿肌群疲劳等。

3、活动关节法

手法:屈膝屈髋活动下肢关节,牵伸下肢;转动(摇动)踝关节,按压足背;屈踝拉伸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跟腱韧带;同法操作对侧下肢。

作用:滑利关节,活动韧带,预防关节炎,风湿病等。

十四、足疗带全身推拿之背部推拿法

1、双掌重叠揉双侧膀胱经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左侧,登马步式,两手交叉以掌跟及大小鱼际施力,从肩贞穴揉至肩胛内上角,然后沿着膀胱经揉至腰骶部(1-2次)。

作用:促进血液血环,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解除背腰部疼痛。

2、提拿双肩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后上方,两手分别提拿两侧斜方肌,反复6-8次;然后双手同时提拿单肩3次来回,另侧同操。

作用:放松斜方肌肌群,疏通经络,扩张肌群,缓解斜方肌劳损,达到治疗肩部疼痛、肩周炎急性等。

3、指拨双肩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后上方,用大拇指指腹从肩峰拨肩胛提肌至大椎旁、胸一至胸五的足太阳膀胱经、肩胛骨内侧缘及外侧缘,来回3拨次,另侧同操。

作用:疏通经络,催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腱炎、肩关节扭伤等。

4、肘滚双肩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后方,一手扶住肩部,另一手以肘尺侧施力于肩胛提肌,竖脊肌及肩胛间肌等,3-5次。

作用:扩张斜方肌,疏通经络,达到治疗斜方肌劳损、肩部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

5、拿揉肩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旁,从肩部拿至手腕,点按劳宫,大小鱼际推热;原路按压返回至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处停留六至八秒钟后再慢慢松开让血液冲流向手指。(另侧同操)

作用:疏通经络、背肌劳损、肩部疲劳、上肢麻木、胸痛、胸闷等。

6、拨腰部膀胱经法(双侧)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左侧旁,以双拇指指腹螺纹面施力腰大肌,从三焦俞俞拨至腰骶。

作用:腰部疼痛、风湿性腰痛、腰扭伤、便秘等。

7、点腰部腧穴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左侧腰旁,双手拇指指腹施力点按从腰一至腰五的五俞穴(1-3次)。

作用:治疗腰部痛疼,酸痛,腰骶痛。

8、震颤腰部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左侧旁,以双手夹住腰部抖动5-6次。

作用:传导感应,调理脏腑功能和活动肠胃功能。

9、抱揉腰部至肩部法

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左侧旁,以双手掌施力从腰部莺鸯抱揉至肩部。

作用:疏通经络,解除背部疼痛,调理脏腑功能。

10、提背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左侧旁,双拇指与食指相对施力从腰骶沿着脊柱至上大椎及膀胱经提捏2次。

作用:促进椎体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咳嗽、发热、散寒等。

11、捶拍肩部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左侧旁,两手自然握v字形在背部进行锤拍。

作用:疏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肩背部疼痛等。

十五、足疗带全身推拿之臀部和腿部后侧推拿手法

1、点揉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旁,以肘点揉环跳,肘揉臀部至小腿(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揉大腿返回承扶穴外

作用:腰部疼痛、下肢疼痛、下肢麻木、下肢疲劳、月经不调等。

2、指拨、拿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旁,双拇指指从臀部拨沿足少阳胆经至小腿,然后拿小腿至大腿。(另侧同操)

作用:腰臀肌筋膜炎、坐骨神经痛、腰扭伤、下肢疲劳等。

3、指分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旁,以双拇指指腹螺纹面莺鸯施力从承扶分至跟腱,然后拇指按压至承扶,再以掌跟从承扶分至跟腱三次。(另侧同操)

作用: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疼痛、下肢疲劳等。

4、抱揉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旁,以手掌交叉施力抱揉小腿至臀部

作用: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之功效。

5、捶拍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左侧旁,两手自然弯握V字形施力于小腿至臀部锤拍。

作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解除疲劳等。

6、松骨法

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患者足底侧,双手握住患者足踝部交叉进行拉伸和按压。

作用:滑利关节,活动韧带,预防关节炎,风湿病等。

想要获取更多文章,请长按指纹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by/1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