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怎么艾灸眩晕的艾灸治疗方法,记得收



1病症概述

眩者,眼花潦乱之谓也;晕者,天旋地转是也。眩者必晕,晕多兼眩,故曰眩晕。本病在《素问》中称之为“头眩”、“掉眩”、“徇蒙招尤”;在《炙枢》中称之为“眩冒”、“目眩”;在《金匮要略》中称之为“冒眩”、“巅眩”;在《诸病积候论》中称之为“风眩”;在《圣惠方》中称之为“头旋”;在《三因方》中称之为“眩晕”;在《济生方》中称之为“眩运”;自清代以后,多称之为“眩晕”或“头晕”。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等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患者自觉天旋地转,眼花缭乱,不能站立,并伴有恶心呕吐或耳鸣。严重者,往往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凉,甚至跌倒,但神志清楚。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常反复发作。历代医籍对本病论述颇多,如刘完素指出:“风火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此即无风、火不作眩之说。朱丹溪曰:“无痰不能眩”。张景岳则云:“无虚不作眩。”明·陈修园《医学从众录·眩晕》则综合各家之说,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四字。虞抟在《医学正传·眩运》中又提出瘀血致眩。总之,本病病因比较复杂,症情也较为顽固。

2病理阐述

中医学认为目为肝窍,脑为髓海,故眩晕多责之肝肾两脏,本病的发生不外风、火、痰、虚四种因素,起病常因素体虚弱,肝阳上亢;或因情志不舒,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扰动,上犯清空发为眩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或由湿盛之体,恣食肥甘,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如《丹溪心法·头眩》指出:“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眩也”。或先天不足、劳伤过度导致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髓海空虚而发生眩晕;肾之精气不足,则阳虚气弱,真气不能上达,如《灵枢·口问》所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或由久病不愈,耗损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发生眩晕,如《景岳全书·眩运》中提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也”,也强调“无虚不作眩”。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一种综合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颈原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神经源性眩晕,眼原性眩晕等等。由于眩晕是平衡感觉障碍,又将其分为真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前庭神经或内耳迷路所引起的自觉旋转或周围景物旋转的感觉。一般性眩晕是指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或中毒等引起的头晕或轻微的站立不稳。

3灸疗辨证

气血两虚型__头目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心悸失眠,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取穴

配穴

脾俞、足三里、膈俞、气海、关元、百会。

①心悸失眠者,加心俞、神门;

②耳鸣、耳聋者,加听宫、翳风;

③泛泛欲吐者,加内关。

灸法

艾条温和灸艾炷隔附子灸每穴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1~2次。每穴灸3~7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疗程。艾炷着肤灸艾炷隔姜灸每穴灸3~5壮,或10~20壮,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隔日1次。每穴灸3~7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疗程。白芥子敷灸敷灸1~3小时,隔日1次。

肾精亏虚型__眩晕,神疲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

取穴

配穴

肾俞、太溪、三阴交、肝俞、关元、悬钟、百会、四神聪、足三里。

①腰酸者,加志室、委中;

②耳鸣者,加听会、翳风。

灸法

艾炷隔姜灸

针上加灸

每穴灸3~7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疗程。

每穴灸3~5壮,艾炷如枣核或蚕豆大,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肝阳上亢型__耳鸣眩晕,天地旋转,每因劳累或恼怒则头晕,头痛加剧,甚则昏倒,泛泛欲呕,或伴颧红目赤,或腰膝酸软,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

取穴

配穴

风池、太冲、肝俞、太阳、肾俞、太溪。

①眩晕不已者,加前后隐珠;

②肝阳化火、头目胀痛者,加行间、侠溪;

③横逆犯胃、恶心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④少寐多梦者,加神门、心俞。

灸法

艾炷着肤无瘢痕灸艾炷隔姜灸艾炷如绿豆大,每穴每次5~10壮,每日1次。艾炷如绿豆大,每穴每次灸5~10壮,每日1次。艾炷隔附子灸艾炷隔盐灸艾炷如绿豆大,每穴每次5~10壮,每日1次。艾炷如绿豆大,每穴每次5~10壮,每日1次。针上加灸每穴灸3壮,艾炷如黄豆或蚕豆大,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痰浊内阻型__耳鸣眩晕,头重如裹,胸闷不舒,恶心呕吐,口泛痰涎,纳呆倦怠,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取穴

配穴

头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丰隆、阴陵泉。

①眩晕甚者,加百会、风池;

②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③耳鸣重听者,加听宫、翳风。

灸法

艾条雀啄灸艾炷着肤灸每穴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2次。每次选2~3穴,每穴灸3~5壮,或20~30壮,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隔日1次。艾炷隔姜灸艾炷隔附子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5壮,或20~30壮,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隔日1次。每次选2~3穴,每穴灸3~5壮,或20~30壮,艾炷如黄豆或麦粒大,隔日1次。白芥子敷灸敷灸1~3小时,隔日1次。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神农经》

治头风可灸(百会)三壮。

2.《扁鹊心书》

头痛眩晕,脑空、目窗各灸二十一壮。

3.《普济本事方》

头痛头晕方: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更灸关元百壮。

现代灸疗文献

1.艾灸百会穴为主治疗内耳眩晕病申旭德马和平中医杂志,(2):35

治疗方法:取百会穴,若伴有左耳鸣,取穴偏左0.5cm,若伴右耳鸣,取穴偏右0.5cm。剪去局部头发,涂抹少许凡士林,将艾绒搓成细花生米大小艾炷,置于百会穴上,用线香点燃,任其缓慢燃烧。若患者耐痛力差,术者可用手指呈叩诊姿势,在百会穴周围轻轻叩击,缓解疼痛,延长灸灼时间。待患者3次唤痛时,将艾炷压灭。除去余烬,换上艾炷再灸,如上反复进行,待患者感觉头晕消失,方可停灸。一般约需灸50~70壮,需1小时左右。施灸后,针刺足三里,用泻法引灸火下行,可防灸后头痛。缓解期患者常有耳鸣耳聋,可针刺听会、耳门,或听宫、翳风等穴,亦可根据患者体质辨证施治,配合服用一些中药治疗。

治疗结果:例,治愈例,好转54例。灸1次眩晕消失或基本消失者例,个别患者曾作第2次灸治。在眩晕消失后继续治疗的89例中,耳鸣消失或者减轻者56例,听力提高者45例。

2.百会化脓灸的临床运用白良川上海针灸杂志,16(6):23

治疗方法:先用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3~5壮,然后分开百会部头发,安放艾炷。令其完全燃尽。同时针刺间使、中脘。20次而愈。

3.脾胃理论在灸法中的临床运用曾立志胡传睿针灸临床杂志,13(2):31~32

病案举例:患者刘某,男,62岁。患者2年来常觉头晕头痛,心悸气促,自汗乏力,血压/mmHg左右,曾服用多种降压药,效果一般。今晨起即感眩晕欲仆,头痛欲裂,头痛以前额为重,伴有恶心欲吐,查形体肥胖,面赤,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血压/mmHg。证系脾阳不振,痰湿上蒙清窍而又兼肝阳上扰,治以健脾化痰,宣发清扬,平肝降逆。先针刺太冲透涌泉,行泻法,再以艾灸温和灸百会、中脘、足三里,每穴各灸10分钟,其间行针1次,留针20分钟。翌日复诊告之,灸后即感头晕头痛明显减轻,唯头昏头蒙,再加针丰隆,重灸中脘、足三里,每穴20分钟,每日1次。10次后,诸症均除,饮食增加,血压稳定在/90mmHg,再改为隔日1次以固定疗效,共10次,后随访2年,未复发。Tel:识别







































西藏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by/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