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



(接临床分类)

发病机制

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

一.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

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嵴嵴帽偏移,从而出现相应的体征和症状。当耳石颗粒移动至半规管管腔中新的重力最低点时,内淋巴流动停止,嵴帽回复至原位,症状及体征消失。

二.嵴帽结石症(cupulolithiasis)

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黏附于壶腹嵴嵴帽,导致嵴帽相对于内淋巴的密度改变,使其对重力敏感,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表现

典型的BPPV发作是由患者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性眩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其他症状可包括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

诊断

一.诊断标准

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min)。

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

二.眼震特征

(一)概述1.潜伏期:管结石症中,眼震常发生于激发头位后数秒至数十秒,而嵴帽结石症常无潜伏期。

2.时程:管结石症眼震短于1min,而嵴帽结石症长于1min。

3.强度:管结石症呈渐强-渐弱改变,而嵴帽结石症可持续不衰减。

4.疲劳性:多见于后半规管BPPV。

(二)各类BPPV位置试验的眼震特点

1.后半规管BPPV:在Dix-Hallpike试验或侧卧试验(side-lyingtest)中患耳向地时出现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上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上,扭转成分向下位耳),由激发头位回复至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

2.外半规管BPPV:

(1)眼震分型:

①水平向地性:若双侧滚转试验均可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可略带扭转成分),持续时间1min,则可判定为漂浮于外半规管后臂内的管石症。

②水平离地性:双侧滚转试验均可诱发水平离地性眼震(可略带扭转成分),若经转换手法或能自发转变为水平向地性眼震,持续时间1min,则可判定为漂浮于外半规管前臂内的管石症;若诱发的水平离地性眼震不可转换,持续时间≥1min,且与体位维持时间一致,则可判定为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

(2)患侧判定:滚转试验中水平向地性眼震诱发眼震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一侧为患侧;水平离地性眼震中诱发眼震强度小、持续时间短的一侧为患侧。当判断患侧困难时,可选择假性自发性眼震(pseudo-spontaneousnystagmus)、眼震消失平面(nullplane)、低头-仰头试验(bowandleantest)、坐位-仰卧位试验(lying-downtest)等加以辅助判断。

3.前半规管BPPV:在Dix-Hallpike试验或正中深悬头位试验(straighthead-hangingtest)中出现带扭转成分的垂直下跳性眼震(垂直成分向下,扭转成分向患耳),若扭转成分较弱,可仅表现为垂直下跳性眼震。

4.多半规管BPPV:多种位置试验可诱发相对应半规管的特征性眼震。

注:描述眼震垂直方向时,向上为指向眶上缘,向下为指向眶下缘。眼震扭转方向是以眼球上极为标志、其快相所指的方向。

(待续)

(引自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年3月第52卷第3期,图片来源于网络)

蔺建文(转载)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福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yy/10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