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官有多大



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022/4499988.html

1

近期热文

1

剧情反转?天津某中学教师骂人完整录音剧透

2

强烈推荐

年高考历史十大热点

3

各省女生颜值排行榜出炉,我酸了!

4

达叔走了,却留下了这些……

一位神秘长者如何点评现当代人物(查看)

古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

01

在古代的野史演义小说里,“中状元”堪称是桩“感觉人生已到达巅峰”的大事,正是“中状元”。

只要有幸运儿在金榜上名列榜首,那何止要骑着高头大马,在京城里吹吹打打庆祝一番,运气好的还会被公主看上,成为皇家的乘龙快婿。在一些武侠题材评书里,新科状元还常常建起“状元府”,年纪轻轻就成了足以与朝中宰相王爷对抗的强大力量,着实风光无比。

那在真实历史上,倘若中了状元,真有那么风光?

确实很风光,但要论“权力场上的人生巅峰”?那还只能说刚上路。

02比如在科举制刚确立的唐代,就有了“状元”这一荣誉。比如唐代的王维、柳公权等“文化名流”都曾中过状元。但唐朝的状元并不显贵,因为唐朝的进士科考试,本身级别就不高,就算你中了进士,也不能立刻做官,还要去吏部参加考试。至于“录取状元”?那也是直接由京兆府的官员直接选取。比如王维,就是靠了岐王与公主的推荐,轻松拿下了状元。更搞笑的是唐德宗年间的状元尹枢,他参加科举的时候已经七十岁,由于老爷子德高望重,所以主考杜黄裳干脆让他负责进士选拔,尹老先生也毫不客气,真把自己列为状元,留下了一段“自己点自己作状元”的典故。不过,也正因为唐代的状元选拔,过程太过儿戏。所以状元的地位也不高,唐代的二百多状元,今天有一半已经姓名不可考。而且就算你是状元,也没什么特殊待遇,一样要再参加吏部考试,然后从小官做起。03到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科举制度更完善,由皇帝亲自选拔的“状元”,地位自然更高。宋太宗年间起,状元往往“为将作丞,通判诸州”,也就是在州郡担任副职,负责地方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宋仁宗年间起,状元“授官”的级别有所降低,都是先担任“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也就是从幕僚开始做起。武侠小说里那种“中了状元就建状元府”的牛气一幕,也只有武侠小说里才有。不过,比起唐朝来,宋朝状元们的仕途,显然要更远大。以《儒林公议》和《东轩笔录》等典籍记载:宋朝很多状元,进入官场不到十年,就能荣升到宰相级别的高官,而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北宋中后期的状元章衡,这位宋代文武双全的人才,曾经以一身精湛武艺折服辽国君臣的铁汉,却也曾在中状元后十年里官位原地踏步。以至于他自己也在一次迎驾时叹息说:“十年前我就站在这个位置,现在还站在这个位置。”但总的来说,在宋朝做状元,是一桩非常风光的事情。北宋每届科举的状元,都会从东华门出发跨马游街,一路上观者云集,公认这一年的“顶流明星”。宋代学者尹洙也感慨说:“状元及地,虽将兵数千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而还,献捷太庙,亦不及也。”也就是说,哪怕你打一个空前大胜仗,也比不上中状元的荣耀。如此荣耀,也见证了此时宋朝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思想。这思想发展到宋末,更是走了极端:大批文采飞扬却无实际军政能力的“状元”,却担当起重要职务。比如北宋末年汴京被围,主持汴京防务的资政殿大学士何栗,就是大名鼎鼎的状元。但此人虽然性格刚烈,却一无战略眼光二无军政能力,竟然偏信大骗子郭京的忽悠,弄了一群地痞流氓组成的“神兵”反击金军,结果一仗就把汴京打沦陷,活活上演了靖康之耻。虽然这位“状元”,也在靖康之耻后不屈而死,气节值得敬佩,但误国也是真。04比起宋代来,明清的科举授官,更有了严格流程。如果能获得状元,通常能获得六品翰林院修撰的职务,然后就从翰林院里苦熬资格。严格来说,明清年间有了状元身份,荣耀自然少不了,也是仕途上重要本钱。但想一步登天,还是极难。单看明朝的一代代“阁老”“大学士”就会发现,有状元身份的人不少,但都要苦苦熬时间。典型一位,就是明朝成化十一年的状元谢迁,他从中状元起,先做翰林院修撰,给还是太子的明孝宗做过讲官,明孝宗登基后升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然后又过了八年,才正式入阁参与政务,三年后升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从“中状元”到“入阁”,前后用了二十三年。05而且这个升官过程,还算是比较顺的。清代状元王杰,则是在乾隆二十六年中状元,先“寻直南书房”,十三年后调任刑部侍郎,而后又在吏部和都察院担任过职务,乾隆四十八年升为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升为军机大臣。前后用了二十五年,才成为宰执大臣。可见在明清年间,想成为高官,只有“状元身份”还不够,还需要沿着一个完整的流程,历经各种磨练。那有没有“不走流程”的状元呢?有倒是有,但大多都活成悲剧。典型明末状元魏藻德,此人崇祯十三年高中状元。当时的明朝,已是风雨飘摇的晚期,急红了眼的崇祯,用人也不再讲流程,看着这个魏藻德口才好文采好,颜值也很高,凭感觉应该是人才,于是三年里大力提拔,不到三年就成为东阁大学士,崇祯上吊时,他更已是“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可这位“升得快”的状元,真实成色又如何呢?且不论短暂宰执大臣生涯里,他基本是尸位素餐,就说崇祯上吊后,深受崇祯知遇大恩的他,先主动卖身投靠农民军,却是人家根本不要,反而抓起来严刑拷打,活活从他家拷打出几万两赃银。更可笑的是,为求活命,这位状元郎也口不择言,大骂崇祯无道。如此雷人一幕,连农民军将军刘宗敏都看不下去,摁住他一顿打:“你中状元才三年,崇祯就把你提拔成状元,他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你竟然说他无道?”可见,崇祯的“破格提拔”,提拔的是条怎样的白眼狼。这“不按流程提拔”的雷人一幕,也缩影了明朝亡国的原因。参考资料:《中国科举史话》《明末救亡中的奇葩官员》《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宋代状元研究》

链接1:在古代考状元,要过几道关?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为国之本”,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说到官吏选拔,就不能不提到科举制度。它起于隋唐,盛于宋,一直持续到清朝,前后约有多年历史,可谓史上最长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以前的人才选拔方式,主要包括西周的世袭世禄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这些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即以门第关系来取人。以九品中正制为例,其最初是为了矫正察举制导致的“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通过设置“中正”作为“民意代表”选荐人才。然而其时门阀世族从社会底层加以控制,“乡邑清议”变成了世族门第操纵的工具,遂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官员队伍近亲繁殖。这些门阀世族对社会的组织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事实上大于朝廷,对于中央集权非常不利。开皇年间,隋文帝罢废九品中正制,“近隋炀时,始设进士之科”。不过,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仍带有此前察举、九品中正的一些弊病,官僚权贵插手有隙。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后期和五代的经验教训,对科举制进行了重点改革。改革适应了社会政治的需要,加上措施比较得当,坚持时间比较长久,使科举制渐渐完善起来。北宋时期涌现出诸多人才,仅仁宗一朝就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氏兄弟、沈括等,与当时较为规范的科举制度不无关系。我们不妨就以宋代为例,具体来看看科举制是如何运行的。科举考场复原。图片来自中国科举博物馆“科举”二字,取“分科举士”之意,有几大显著特点:一是分科考试;二是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三是允许参考人自由报考;四是以成绩决定取舍。宋初,科举考试科目分进士科以及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明经等各个专科,以选拔专业人才。此外还有“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悉许应诏”的特别考试,叫作“制科”。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录取的人数也最多。后王安石罢诸科,只保留进士科与制科,另设新明法科遴选司法官。考试一般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考生称为“举子”或“贡生”,于当年冬季集中到京师,次年春初参加“省试”。省试因就试尚书省而得名,由礼部主持。殿试实际是省试的一种复试形式,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具体考什么?宋代科举考试的题目可谓丰富。以进士科为例,省试的科目虽然屡经变革,但有四个科目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诗赋、经义好理解,策、论是什么?举几个例子来看。比如欧阳修出过一道考题是这样的:“汉宣中兴,丙、魏为相,后之人言为相之贤者必稽焉,宜其有兴树之业显于世也。及观其纪传,亦无他功德,相独有《明堂月令》一章,吉之事大概而已。不识丙、魏之所以得贤于后世者,可得见乎?”大概就是汉宣帝的时候,丙吉和魏相两人为宰相,他们为什么能被后人称为名相呢,大家来谈谈。苏轼也出过一个题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是说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大家都来反思反思,一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看到这里就明白了,策、论就是让大家针对一些历史故事、国家大政方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可以看出,试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科举制度的设计目的,正是为了识别、发现优秀的治国人才,因此需要以试诗赋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能力,以试经义考查他们对经典义理的理解与阐释,以试论考查他们的学识与见解,以试策考查解决时务的识见与才干。用宋人的话来说:“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此为清代林则徐所规定的江南乡试点名灯旗图式。因乡试点名入场多自寅时(相当于凌晨3到5点)开始,此时仍为黑夜。按林则徐的规定,除了在考试前给考生发点名顺序通知单之外,还要在贡院附近之文德桥、利涉桥和贡院大门前三处,派人悬挂大字灯旗。期间,每半个时辰放炮一声,三处同时换旗。点第一牌考生入场就悬挂一盏灯,第二牌挂两盏灯,依次递加,各路考生即可有序入场。图片来自中国科举博物馆既然要选治国之才,自然不能让那些“才学不够、作弊来凑”的人混入其中。为了防止徇私作弊,宋朝的统治者们可是下了大功夫,宋太宗以后,逐渐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考试制度和规则。比如,设置“锁院制”,规定考官自受命之日起到放榜之日止,一直锁宿于贡院不能回家,也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这样就隔绝了考官与其他臣僚的联系,使请托难以得逞。又如,设置“别试”制度,凡是发解官、主试官、地方长官的子弟、亲属乃至门客参加考试,都会另设考场加以监督。再如,实行“封弥”制度,把试卷上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等相关信息的位置用纸糊上,以防止与考生有联系的考官辨认。但有时糊上姓名,也有考生会在试卷上写暗语、做标记,这时“誊录”制度就起作用了:收上来的试卷,由誊录官统一进行誊录后,再交由评卷官判卷。此外,还有一系列防止考场夹带、替代、传抄等的规定。这些做法,即便在当今考试中,仍不失其价值。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宋代在科举取士上如此慎重,既费心设置制度,亦小心维护制度,来尽最大努力争取科举制度的相对公平?首先,没有公平公正,科举就失去了进步意义。科举制度的出现,就是为了克服此前九品中正以门第取人的弊病,把选用人才之权集中到中央,并使之制度化和合理化,让读书受教育的士人能脱离官僚氏族的控制直接服务于朝廷。然而科举又是一项十分残酷的制度,任何人都有考试资格,考生基数巨大,竞争激烈,谁都梦想能走个捷径。一旦科举取士没了规矩、乱开口子,只要有权有势,就能肆意妄为,好不容易集中在朝廷手中的选官权力又回到权臣贵族手中,选出来的官员必然泥沙俱下,那么科举和此前的选官制度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其次,科举是一项安定社会的制度设计,它的公平公正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考试不论出身、标准唯一,打开了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使社会保持动态稳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反映。这种流动性,是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条件。对底层老百姓来说,唯有科举能让他们靠得住,信得过,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面包总会有的”,就算考不取也不怨政府。倘若破坏这个官民两利的社会政治制度,不讲规矩、没有公平,大蛋糕完全由官宦势要独吞,穷人的孩子不管多努力、无论多出色,永远是社会底层最低贱的人,没有出头之日,那么,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内心的屈辱和绝望,将会汇聚成巨大的破坏力,足以让任何一个政权烽烟四起。自隋文帝开科举,到光绪帝废科举的年间,共产生进士十万人,举人、秀才百万计。而这十万、百万人里,消化吸收了多少潜在的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呢?所以,当看到新科举子从皇宫门口鱼贯而入时,唐太宗何其得意:“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所以,宋代虽内忧外患重重,却依旧得以延续三百一十九年之久,也没有遇到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这与科举制度不无关系。公元年(唐贞元十二年),46岁的孟郊终于考上了进士。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即由此而来。当然,科举制度也存在种种弊端,并随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逐步失去了它的进步意义,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究其原因,一是考试的内容日渐狭窄单一,并且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这导致读书人把精力都扑在儒家经义上,考了一辈子科举,到头来只会写八股文,毫无实用价值。就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生就会表演“茴”的四种写法,让人嘲笑之余亦觉辛酸。二是造成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这时候士人读书,唯一的目的就是功名利禄,终生按照“苦读——应考——入仕”的模式苦心钻营,社会上一切皆以官为中心,以官为转移,有官便有一切,丢官便失去一切。《红楼梦》中所写贾府居官之荣与去官之辱,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三是考试的形式,由于王朝的腐败和专制,已不再有公开平等竞争的基础,科场舞弊猖獗,屡禁不绝。光绪三十年(年),清王朝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考试,科举制自此永远退出历史舞台。历史的兴衰得失之间,既有值得我们继承的优秀经验,亦不乏可资鉴戒的深刻教训。无论是正面看待还是反面检讨,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价值观念,如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等,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郝思斯)

链接2:一篇古代状元文,至今依然经典!

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篇流传了上千年的《寒窑赋》。如今读来,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与大家共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有上百只足,但却不如蛇爬得快。家鸡翅膀虽然很大,却不能像鸟一样飞行。马虽然能行走千里之遥,但没有人驾驭也不能自己到达目的地。人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机遇就不能实现。人们常说: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孔子的文章写得超过世人,却也曾被围困于陈国。拥有文韬武略的姜子牙也曾在渭水垂钓等待机会。孔子的学生颜回虽然早亡,但绝非凶恶的人。盗跖虽然活得长,却不是善良人。尧、舜虽然英明,却生下不肖的儿子。舜的父亲瞽叟愚顽,反而生下舜这样的大孝子。张良原来只是普通百姓,萧何也只是县吏。晏子的身高不到五尺,却被封为齐国宰相。孔明居住在茅草屋里,却能担当蜀国的军师。项羽虽然强大,却兵败而自刎乌江;刘邦虽然弱小,最终取得了国家政权。汉将李广虽有射虎石的威名,却终身都未获封侯。冯唐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却一生怀才不遇。韩信时运不济时,连饭都吃不上,等到运气来了,成为掌印的大将军,而一旦运气衰败,又死于阴谋诡计。有人先富裕后贫穷,也有人老年富裕少年衰落。有人满腹锦绣文章,到老年却也没考上功名;才疏学浅的人,可能很年轻就金榜题名。皇帝的妃娥在动乱中可能沦为妾妓,风流的妓女时来运转也能做贵夫人。青春美丽的女子嫁给不咋样的丈夫,俊秀的青年倒找了丑陋的媳妇。蛟龙没有机遇,只能藏身于鱼鳖之间,君子没有机会时,只能屈从于小人。衣服虽然破旧,常保持恭敬礼仪,面带忧愁却可能怀有兼济天下的志向。不得志时,只能安于贫穷和本分,心中坦荡一定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天气不好时,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土地没有合适的气候条件时,草木都不会生长。水得不到恰当的环境时,就会掀起疾风巨浪;人若得不到机遇时,好运就不畅通。人如果没有依从八德而生活,哪里能做高官当宰相?以前,我在洛阳,白天到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寒冷的窑洞里。所穿衣服不能避寒,吃的粥饭抵御不了饥饿。上等人憎恨我,下等人讨厌我,都说我卑贱,是我没有机遇啊。现在我入朝为官,官职做到最高层,地位达到三公,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拥有管理百官的权力,有惩罚卑鄙悭吝官员的权力。穿衣服是绫罗锦缎,吃的则是山珍海味,出门有武士保护,回家有仆人侍奉,皇上信任我,百官拥戴我,所有的人说我尊贵,不是我真有多大本领,这是我得到天时和命运的眷顾啊。人活在世上,居富贵不可尽情享用,处贫贱也不要自暴自弃,尽人事而知天命吧。

声明:综合汉周读书等,本公号推送旨在传递信息、资源共享,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联系小编删除。

●姐姐是怎么做到又飒又美!陈法蓉这颜真的优秀!

●从港姐走出十大美女红星!李嘉欣最性感多姿?

●港姐颜值回春,冠军竟然撞脸LISA?!

●53条历史冷知识,又萌又涨姿势!

●没有导航,古人如何做到不迷路?

●四大名著倒着看,又是一种故事!

●《西游记》倒着看,将是一部逆天神作!

●历史人物的面貌复原,看看有没有和你撞脸?

●明星与历史人物撞脸?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假如古人也有英文名?脑洞大开...

●年,竟然已经过去30年了!

●36年春晚,个经典节目...

●清朝小学的语文课本,简直美得不得了!

学史资源强烈推荐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简表

●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秘诀

●高中历史材料题高分秘诀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法总结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语言汇编

●中国史选择题常见陷阱及排雷指南

●世界史选择题常见陷阱及排雷指南

●教你轻松搞定“信息提取类”小论文

●高中历史常见十大类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中历史选择题注意点及易错知识点修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yy/1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