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粟裕风格



粟裕的辉煌业绩令人钦佩,粟裕的独特风格尤其令人景仰。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在具有各自特点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形成的,是一个信念、品德、作风和才智、素质的集中体现。

粟裕的实践在同代人中是出类拔萃的,粟裕的风格也是独具特色的。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身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浮沉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诗言志,诗传神。粟裕作于晚年的这首抒怀诗,概括了他艰苦奋战、曲折坎坷、无私奉献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光明磊落的壮志豪情,堪称为新时代的正气歌,也是他独特风格的生动写照。

粟裕从年出生到年逝世,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的实践中,由一个普通侗家子弟成长为人民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刚毅不屈坚忍不拔

刚毅不屈,坚忍不拔,是粟裕风格的突出特点。这种风格,是建立在为中国人民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基础之上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一旦转化为信念,就会形成指引和鼓舞他们为之奋斗献身的强大精神力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才能奋不顾身、坚忍不拔地为真理而奋斗,才能经受得住生死荣辱,成败得失的严峻考验。从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共产党人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一以贯之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粟裕的少年时代生活在民风尚武的湘西,接受民间侠义思想的影响,曾经立志作为民除害的剑侠,拉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也曾经为不能实现这种信念而苦闷彷徨。直到年至年的第一次大革命中,进入时称“革命策源地”和“人才摇篮”的常德第二师范读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和工农革命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理想,实现了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性转变。从那时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一直恪守自己的信念,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不论面对生死荣辱的考验,不论遭受什么打击迫害,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人民军队的战斗岗位。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出生入死,艰苦奋战,多次身历险境,面临生死考验,都以坚强的意志渡过难关,化险为夷。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的一次战斗中,他头部负伤昏迷在战场,被战友视为牺牲,“死而复生”后奋力赶上部队,跟随朱德艰苦转战,直到走上井冈山。粟裕说,他所以能够如此,就是依靠信念的力量。在十年内战的一次战斗中,他臂膀负伤,医生建议截肢,为了保住臂膀以适应作战的需要,他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让医生用纱布在伤口里拉来拉去,使人联想起《三国演义》里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然而这不是小说家的演义,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他喜爱的名言之一,也是他指挥风格的生动写照。面对几倍于我的敌军进攻,他举重若轻,指挥若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他以一个红军挺进师几千人对付国民党20多万军队的“围剿”,在全国革命的低潮中掀起局部地区的革命高潮,创造了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带开辟和坚持革命根据地的奇迹。在抗日战争中,在日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夹攻中,他领导和指挥苏中军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斗争,再创在日本侵略军首脑机关的“卧榻之侧”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奇迹。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和参与指挥的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等,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态势,他认准目标,全神贯注,因势利导,敌变我变,既对正确的决心坚定不移,又适应形势的变化灵活用兵,表现出压倒强敌的英雄气概和驾驭战局的战略才能。在莱芜战役中,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七次调整作战部署,两次拒绝提前出击的建议,坚持围歼李仙洲集团于莱芜地区的决心不变,表现出坚定意志与应变能力的高度统一。古今中外战争史表明,坚定意志与应变能力是将帅决策必备的素质。拿破仑说:“军事领袖必须能够







































专业治疗白癜风
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yy/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