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驳斥两名人民日报记者的隔空对话看病



编者有言:丁香园站友“相见时难”发布了评论人民日报记者袁晞文章《一个小病跑4家医院》的帖子,之后同为人民日报社记者的叶依(北京人,作家出版社《钟南山传》的作者)就此文进行了交流点评,以及《健康报》医生论坛专栏也讨论了此事。现将原帖,与大家分享。感谢“自媒体”时代,才能传播此文(报刊刊登的只是一个段落),否则,原文只能躲在丁香园论坛的角落里无人问津无人知晓。

原文

人民日报记者半夜看病记:一个小病跑4家医院

人民日报记者/袁晞

几周前的一天晚上,大约12点多,7岁多的孩子说耳朵痛,医院,平常孩子最不医院,此时却自己闹着要去,想必自我感觉不太好。

孩子两岁多时得过一回中耳炎,那次半夜在首都儿医院急诊室排了两个多小时队,等轮上我们,只得了一句话:“大概是中耳炎,我们没有耳鼻喉大夫值夜班,去同仁吧。”医院得到很好的医治。医院遭拒的经历,医院较远,我跟爱人商量,还是医院吧。

医院,在急诊室挂号,听说有耳鼻喉大夫值班,我们庆幸来对了地方。到诊室,大夫拿出器械,仔细看了孩子痛的右耳朵,说:“中耳炎。但我们这儿没有小孩的药,医院吧,要赶快去,不能耽误。”

卫生部说,为了缓解儿童就医难的问题,医院加强儿科。医院,怎么就不能备点小孩药呢,再说也不是疑难病和特殊的药。

听了大夫的话,我们就开车去同仁,医院急诊室,一进门说明来意,分诊台的值班护士就说:“耳鼻喉科有手术,大概没工夫给你们看。”看我迟疑,又说:“要不然你们上楼跟大夫商量商量,问问能不能看。”我拉着孩子跑上2楼,进了耳鼻喉科诊室,只见一位伤员两耳出血,一位女大夫正在准备手术,趁大夫跟伤员亲属说病情的间歇,我插话说,我小孩中耳炎,能不能开一点药就走。女大夫说:“就我一人值班,正要手术,没有时间。”我问手术大约要多长时间,她回答:“这台手术后还有一台,共要3个小时。”并说,医院吧,医院都行。我告诉她,医院来,那里没有小孩的药。她说:“医院。”

医院是北京乃至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急诊室怎么就不能多一位值班医生呢?或者从病房请出来一位也不难啊。就算耳朵鼻子的毛病死不了人,可也疼痛难忍啊!我还想,那位女医生跟我说了好几分钟话,如果请护士准备手术器械,这时间她足够为我们开药了。

开上车,正想着再奔哪儿去时,一转弯,医院急诊室灯火通明,我想再碰碰运气吧,带着孩子进门一说,值班护士笑答:“我们没有儿科,也没有耳鼻喉。”

这也是著名的医院啊!

医院停车难、挂号难、看病难、交费难、取药难,日日夜夜车水马龙、人潮汹涌的场景,就让人畏惧。我跟爱人说,医院,我们先去协和,不行再去月坛。

医院急诊室,分诊台说,小孩的耳朵我们看不了,没有看小孩的耳镜,你们还是去月坛吧。我爱人说:“医院人太多,小孩耳朵痛得厉害,能不能叫大夫给简单看看,我们明天再想办法。谢谢你们了。”值班护士长说,那我把耳鼻喉科大夫呼来,看他给不给看吧。

大夫来了,用额镜看了看,确定是中耳炎。于是,他为孩子开了几天的“希刻劳”。总算让孩子有药治病了。

回到家里,已经凌晨3点半了,3个多小时,跑了4家医院,才看成了一个并不疑难的病。

那天以后,孩子的耳朵不痛了,但没完全好,每过一周我都带孩子去复查,又去了几家医院,在几处专家门诊看病,有专家说是中耳炎,有专家说是鼻窦炎,有专家说是感冒或鼻子呛水引起鼻窦炎、鼻窦炎引发了中耳炎;有人叫吃抗生素,有人叫服中成药,有人开口服药,有人开喷鼻子的……几个星期过去了,孩子的耳朵嗡嗡响、鼻涕时常流,吃着喷着各种各样的中药西药,病还是没有彻底好。

都说看病难,没有亲身体会还很难理解难到什么程度。这些天我常想,医院最多,医疗条件最好的首都看个一般的病都如此这般,缺医少药的农村山乡该怎么办?中国城乡的医疗设施建设、医疗制度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和改革都刻不容缓。

选自《人民日报》

原文链接:









































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北京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yy/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