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篇续集中妙手除晕



点击蓝字

我们

寒冷的冬季,

听我来给你讲几段有关

“眩晕”的故事吧!

或许能给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带去意想不到的“温暖”。

神奇的手法复位

片段1

张女士,28岁,是一位年轻的妈妈,产后2个月的她本来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可最近在一次感冒痊愈后却被头晕缠身,张女士的头晕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体位变化时容易发生,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本来一切正常,可只要一起床,一躺下一翻身,甚至一低头,突然就开始头晕发作并伴有天旋地转感,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好几次差点因站立不稳而跌倒,这个病说来奇怪,只要1-2分钟左右这些症状又能明显自行减轻,但下次一做这些动作立刻再次发作。张女士为此烦恼不已,曾医院,头颅CT、磁共振,抽血化验等检查统统做了个遍都没有发现异常,常规的抗晕,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等药物治疗10余天仍不见好转,被头晕痛苦折磨的张女士,不敢俯身抱小孩,睡觉不敢翻身,更因连日用药而不能母乳喂养宝宝,由于情绪低落,休息不足导致精神萎靡,家人更一度怀疑张女士得了产后抑郁症,医院精神科就诊。

饱受煎熬的张女士有一天无意中翻到了一张常州晚报,看到了上医院神经内科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称耳石症)经验丰富的成功案例,觉得自己的症状非常符合耳石症,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就诊。我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以及常规体位诱发试验阳性,最后确诊张女士为典型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称耳石症),且双侧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均有受累,门诊给予做了3次手法复位后,张女士头晕得到完全缓解。张女士当时非常激动,连连称奇“居然没用吃药,没用输液打针病就好了,我还是头一次碰到呢!你们的手真是太神奇了!”

片段2

小郭,20岁,是一名大三学生,平时身体强壮,热爱运动。10月的一个下午,小郭和往常一样同一帮球友一起打篮球,在抢球时不小心被撞倒在地,当时除了额头有一点淤青外并没有什么明显不适。但第二天小郭起床时却突然出现头晕,有剧烈天旋地转感,还伴有恶心呕吐,此后头晕频繁发作,一般都是发生在起床和躺下时,令小郭苦不堪言,甚至望床生畏,小郭父母更是心情紧张,认为儿子肯定是被撞出了脑震荡,于是带着小郭到脑外科就诊。

外科医生检查脑CT并未见异常,于是请我科会诊,我科医生根据小郭头晕特点初步诊断为“耳石症”,行诱发实验结果阳性,于是进一步确诊其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称耳石症),给予手法复位,一次即复位成功,随访至今小郭未再复发,现在的小郭又生龙活虎的活跃在了球场上。

片段3

王老伯因行走不稳曾于我科就诊,当时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小脑新发梗塞,给予相应治疗二周后症状改善,病情稳定,本打算第二天出院,可出院的前一天起床小便时却突发头晕并伴有视物旋转感,约1-2分钟左右症状缓解,稍作休息后,当王老伯再次尝试起床时头晕再发,当时患者及其家属非常紧张,担心王老伯是不是又中风了,我们经过对病人发病特点认真分析后考虑其为继发于小脑梗塞缺血后的耳石症,通过行诱发试验阳性得以进一步证实,于是立即给予相应的手法复位,经过2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王老伯头晕得到缓解,第二天如期出院,王老伯家属竖起大拇指说我们总算见识什么叫“妙手回春”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由于国人一度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造成了许多误诊或漏诊,故此类患者往往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治疗,症状反复发作,给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视物旋转及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亦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有些患者甚至对易于诱发眩晕发作的转头,起床等这些日常动作产生恐惧感,时间一长又引发了失眠及焦虑情绪,可谓雪上加霜。为了解除广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痛苦。

医院神经内科已率先在常武地区开展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每年通过手法复位治愈近千例患者,由于其徒手操作治疗,不需药物就能治愈的特点,被大家称之为神奇的治疗方法。

在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最多的恐怕就是头晕病人了,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覆盖各个年龄层次。的确,头晕已经成为当下困扰着许多人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提起头晕,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是不是中风了?”,尤其是伴有频繁呕吐及视物旋转感的眩晕,更易引起人们的恐慌,所以作为一种医学常识,大家有必要对头晕相关知识了解一二。

让我们再次一起认识一下:到底什么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吧!

根据病理学损害部位的不同,可将眩晕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型,其中70%的患者为周围性眩晕,30%的患者为中枢性眩晕,中风导致的眩晕一般为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的常见疾病包括中耳炎,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等,其往往症状重,病变轻,持续时间短;而中枢性眩晕多见于后循环缺血,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或出血性疾病,即人们常说的中风,还有一部分为肿瘤占位病变,非特异性炎症等;这类疾病可以表现的症状轻而病变重,持续时间长。由此可知,大部分头晕都是无性命之忧却又让人异常痛苦的周围性眩晕,而周围性眩晕中又有一特殊类型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为耳石症),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诊断及治疗均主要依靠患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完成几个动作即可,我们称之为诱发试验及手法复位,可以说是一种不需药物就能治愈的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阵发性的,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其由椭圆囊耳石膜上的碳酸钙颗粒脱落并进入半规管所致。一般50-70岁人群高发,女性和男性发病比例为1.5:1,发病人数占眩晕门诊的20-30%,占周围性眩晕的5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自限性,可为原发,也可继发于创伤(比如病例中提到的有头部撞击史的小郭),前庭神经炎(有些病人是继发于感冒后比如病例中提到的张女士),后循环缺血(比如王老伯)等疾病,其临床类型包括:后半规管型(90%),水平半规管型(10%),上半规管型(1%),双侧或多管受累型。一般体位变化时易诱发,如卧位变为坐位,坐位变为卧位,仰头,低头等动作时,潜伏期为0-15秒,个别达35秒,持续时间短,一般管结石小于60秒,壶腹脊结石大于等于60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主要依靠诱发试验,其中Dix-hallpike试验适用于后半规管型,roll试验用于水平半规管型的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一经确立,手法复位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Epley法,semont法等,70-95%的病人一次复位即成功,再次复位仍有效。

注意事项

因骨折不能快速倒下或反转的病人,近期颈椎骨折,手术,或颈椎不稳的病人,有椎动脉夹层或主动脉不稳定病变,近期出现视网膜脱离等情况下,不易行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的复位手法应动作轻柔。

友情提醒

为了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请勿自行模仿诱发及复位动作,如有疑问还请来院就诊,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医师指导完成诱发试验和复位治疗。

让我们带着您,您带着信任,一起来妙手除“晕”吧!

专家简介

王佳佳

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脑血管病,神经免疫及变性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耳石症等神经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本部每周三下午(13:30-17:00)

长按可以我们哦!

点击最上方“武进神经健康在线”可以查看

医院神经内科

文字

王佳佳

编辑

毛伦林

审校

陈文亚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好治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bnc.com/mlyyy/9733.html